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乡土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如何在幼儿园进行乡土教学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台湾地区幼儿园乡土教学开展近三十年,在乡土教学的课程模式和个案实施方面具有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未来可以扩展乡土教学资源研究、加强乡土教学研究历程之间的衔接、开展行动研究编订乡土教材、加强乡土教学参与人员乡土认知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幼儿园乡土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乡土教育资源是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生成的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小学作文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也离不开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源泉,可供师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中大力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为小学作文教学服务?这是所有语文老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家乡淮安地方乡土教育资源丰厚,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12,(1):1-9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就谈道,在乡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迂徙是变态”。  相似文献   

4.
在沈从文的观念中,乡土不仅指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谋生的土地以及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指那些粘着于土地的人,即乡土中的基层生命──那些上头上脑的乡下人。乡下人因安土重迁、不离乡土而带着“土气”,乡上则因乡下人而具乡土性──乡下人执著于土地而形成的一份乡土情感、生活习惯、观念习俗乃至总体的大乡土氛围。这“人”、这“性”正是沈从文乡土意识的重心所在、在地域上,沈从文的乡土创作注目于未受现代文明侵染的边陬僻壤──湘西,他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经过主体心灵和时间滤化之后的湘西)不仅流赏着他不竭的乡土恋情…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落叶生根,不断发展,并对中国经济振兴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究竟靠的是什麽“关系”?他们有什麽法宝?有哪些高招?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华商网络与华商文化。 华商网络首先是以宗亲关系、乡土关系和行业关系为纽带的商际网络。即是人们常常说到的“亲缘”、“地缘”和“业缘”。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华商们不论走到哪里,往往都会碰到这些天然的缘份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是属於国弱外流以谋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闻为目的,自发地依靠家族和乡土关系的牵引,而逐步发展起来。这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6.
乡土人物取代知识分子成为叙述者是1990年代后乡土叙事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90年代知识分子身份反思在文学文体上的应证。乡土叙述者的叙述语言打开了一扇通往乡土世界的大门,是对知识分子启蒙视角中知识分子眼光和思维方式的挑战和颠覆,而这其中《秦腔》中引生这个叙述人的出现尤其具有文学史意义,它基本上实现了叙述意义从民族国家寓言向乡土生活本身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 ———再读《乡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类型的社会都有一整套塑造自身的社会团结与理想人格的体系,那么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什么呢?差序格局可以说是民国一代的学者反思乡土社会的秩序的重要概念之一。费孝通先生试图以“差序格局”来说明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人如何组织和再生产社会关系;可以说,这个概念成为所谓的“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的基石和范式。文章以重新考察差序格局与“伦”的内在紧张为出发点,反思差序格局解释乡土社会的秩序的得与失,并简要讨论了差序格局的后续研究的一些偏差。文中重新回溯了“礼”的本义,阐释了“礼”如何塑造了社会关系的伦理化和人的社会人格,以试图进一步理解礼对社会秩序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洪省 《新天地》2011,(12):191-192
心怀对乡土文化的热衷和对地域文化资源发掘的情结,笔者执教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火热的教学情境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文本教学,我们的课外实践,几时对学生产生过这样大、这么强烈的诱惑?几时激发过学生有这么强的探究欲望和探求冲动?!也由此,不能不令我们对教学现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动机、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方面作一番审视和思考。这个妙手偶得的机缘,启示并激发我们,对校本课程教学的反省、研究与探讨。从而也使得我们对校本课程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领悟。  相似文献   

9.
日前,一份针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80%的人基本上不会干农活。“不会种地,回到农村对我来说已不现实”,“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多年,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城市商品房太贵,想要扎根下来同样不现实”……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未必近了,但离乡土的距离却实在远了。他们摇摆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何处是安居乐土,何处是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重庆两地的349名省属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乡土情怀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提升空间较大;乡土关切是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中最弱的维度;职称、是否本地人、报考动机及入学前对公费教育政策的了解度对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要严把学生入口关,为高校培养选择合适生源;要抓好职前培养关,增强乡村任教意识和本领;要做好职后发展关,强化留任和服务乡村意愿。  相似文献   

11.
"故事背景"通常被认为是空间在文学中的主要存在方式,然除此之外,空间是否还有其他文学性存在?了解空间概念对于我们解读文本尤其是乡土小说能否提供新的建树?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本文从空间的分类入手,以经典文本为个案,从第一地理空间、第二想象空间、第三象征(修辞)空间三个层面,尝试解读空间在文学文本、尤其是乡土书写中的多样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土文化是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根基,但文化发展也是乡村发展的弱项。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塑造“人”,乡土文化的多元功能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可以通过构建“乡土文化+人”联动框架,剖析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然而,乡土文化赋能面临着人口、文化等方面的难题,为充分发挥乡土文化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需在增强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城乡文化协同发展、优化乡土文化再生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重塑乡村社会内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始家何处?历来争议较大。本文从乡土材料和诗文内证入手,对陶渊明的“旧居”、“上京故居”、“火灾后起居”及“始家宜丰”等作出了新释。  相似文献   

14.
摘 要:幼儿园乡土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已持续了十几年,本研究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以闽南地区为例对幼儿园乡土环境创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幼儿园中影响环境创设主题及其内容呈现的各种因素,以及教师在乡土环创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幼儿对乡土环创内容的接纳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幼儿园乡土环境创设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自上古开始,中国人自家庭由近及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里制度,由乡里制度产生出了乡土情怀,家庭、乡里都可以看作是程度不同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是互助的利益联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乡土情怀扩展了的较大共同体,由家国情怀再扩展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观念。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并不是对立的。这是我们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重要价值资源。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重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而中日韩三国共同信奉的“忠恕”原则可以作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五千年文化,自《诗经》以来,民间乡土历来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活水之源:十五国风、古诗十九首、陶潜文章、李杜诗篇……乡土是文化的精神故乡。乡土文化在内容上散发出儿童最熟悉、最亲切的气息,在形式上与儿童精神文化一脉相承,让儿童喜闻乐见,其间蕴涵了大量的极有价值的乡土素材其丰富性、独特性和内涵性,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返乡创业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但不能忽视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满足后,情怀、幸福感成为企业家重要的精神追求。文章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及访谈结论,提出了乡土情怀的概念,通过对236份样本数据的分析,验证了乡土情怀对企业家返乡创业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情怀越高的企业家越容易获得返乡创业幸福感,同时,创业机会识别在乡土情怀对返乡创业幸福感的正向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创业环境在乡土情怀与返乡创业幸福感间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线广播与我国乡土社会在社会结构、人文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契合和联动:对乡土社会的文化场域发挥建构作用,并成为抑制乡村社区共同体离散的反向聚合力量。其与乡土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契合,也为重建乡村社会关系网提供了隐形支撑网络。在乡村社区的"趣闻轶事讲述系统"中,有线广播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受众的亲密感和归属感,从而建构乡土认同。从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出发,探讨更多的社会环境因素,而不只是从传播效果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乡土社会的人文关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被放在重要地位。讲好媒体融合时代乡土故事,深挖城乡情感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文章从发展传播学理论入手,以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与效果为研究视角,探讨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深耕乡土中国就是要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贯彻到乡村地区,当“四力”与媒体融合相向而行,便赋予了中国乡土新闻实践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时代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妇女如何感知自身的存在状态?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妇女的主体经验如何建构?妇女史研究能否在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之外发现妇女自身的主体经验?通过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等对传统中国社会之特征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妇女之"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妇女的历史,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