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付军  姚柯楠 《南都学坛》2000,20(4):118-119
南阳府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知府级衙署建筑群 ,从其布局、设置、建筑技术、地方特色等多方面来看 ,它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属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承道教文化的载体.就建筑形式和艺术特征而言,经过与佛儒建筑的融合与渗透,道教建筑依然保存其独有的文化特征——神话内核,从而形成特有的建筑特色.介绍道教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神话对建筑思雏的影响,以及遗存的道教建筑特有的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烟海苍茫的物质文化历史中,历经千载遗存下来的建筑,大至和宫殿、陵墓、民居、塔刹、桥梁、戏台、宗祠等.除了这些建筑有较多遗存,也留下的零星建筑还有宫衙、监狱、驿站.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绿色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谐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征,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蒙古王爷府建筑的装饰艺术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对其地域形式特色、艺术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苏尼特蒙古王爷府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以期许这一少数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和创作中得到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徽州民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建筑发轫较早,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的徽州建筑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徽州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民居与村落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徽州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条件、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有着悠久历史的徽派文化,体现在徽州民居建筑艺术特征中,它不仅具有基于封建儒家伦理纲常的成人伦、助教化的审美功效,同时也具有道家的玄素相间的整体形态,它以自然为基础,以对立统一与线性造型的形式为审美法则,使徽州成为一处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散地。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是明代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其空间布局、建筑细节体现着明代的等级精神;在各项制度较为成熟的明代,县衙成为基层权力运作的静态凝结,反映了明代县级权力的日常运作过程;其虚受堂和思补斋的设置以及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贤人之治"的一致期盼与政治期许。  相似文献   

8.
辽朝节镇体制构成京州军驻防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五京驻军可分为衙军系统与州(京)军系统。衙军系统的军事长官为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指挥使之下,设有各类衙前职。州军系统设有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步军都指挥使又称马、步军都虞候。辽朝五京留守、大蕃府知府、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刺史皆下辖军队,除衙军与州军外,部分府州长官还通过军事兼衔统辖其他军队。京州驻军遍布辽朝各战略要地与交通要道,为辽朝“雄长二百余年”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南阳古代重要的政治家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公正无私的执法理念、德行并用的治国方略、正人正己的权威建树等执政思想以及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所反映出的执政理念,这些执政理念,是构成具有南阳特色的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与人的生活最为紧密.它能适应地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甘肃回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民居建筑内涵进行了分析,着眼伊斯兰文化对其建筑的影响,以及其建筑布局、民居特征、历史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对甘肃伊斯兰传统民居建筑的总体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对构建地域性建筑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7.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