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制亲职教育是司法机关强制要求失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制度,在实践中以亲职教育令的签发与执行为标志。强制亲职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失衡现象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作出的制度选择,对改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亲职教育令的签发几乎完全依赖自由裁量,执行上各行其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效力保障措施单一,很难发挥实效。为了保障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强制亲职教育的实效,我国需规范亲职教育令签发的自由裁量权,将离婚案件、涉家庭暴力案件、遗弃案件等严重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以及未成年人故意犯罪案件列入法定强制亲职教育的范围;推动强制亲职教育专业化与社会支持的协同发展,并构建多层级的亲职教育令效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主要有当代独生子女"非宗族聚合"的松散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低层次劳动力流动、社会的应试教育体制弊端、集中化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程序特点。预防对策主要在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家庭教育实现社会化、改善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而降低低层次劳动力流动频率、对未成年人进行儒学教育和法律教育、坚持在案件发生地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以实现刑法教育与预防的社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对幼女受性侵的法律保护主要通过对侵害人进行刑事处罚以达到维护幼女合法权益的目的。然而从法律实效看,此举未能完全补偿受性侵幼女的精神损失。我国有必要在性侵幼女案件的审理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当性权利受侵害,受害幼女有权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侵害人赔偿精神抚慰金,以弥补自己的损失、恢复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依法犯罪”案件频发导致了社会的愤怒与焦虑,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此起彼伏,《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民意予以积极回应,并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处理。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关系到多学科的科学评估和理性探讨。在我国应对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指导下,根据刑罚的局限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救济措施的多元性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律性,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应当作为应对犯罪低龄化的主要手段。在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适用条件,合理适用教育惩戒措施,增加监护人刑事监督责任,平衡惩罚与保护的边界,才是法律层面应对犯罪低龄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奸淫幼女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强奸罪的一种。由于这种犯罪所侵害的对象是不满十四岁的幼女,她们本身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性机能尚未健全,缺乏对性行为的理解,不具有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而容易被人欺骗为犯罪分子残害。而幼女被奸后,往往引起严重的后果,使其身心健康和性机能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我国刑法对这种犯罪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刑罚,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但是,奸淫幼女的案件在实践中表现的又比较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刑法关于这种犯罪的规定,正确认定奸淫幼女的犯罪,稳、准、狠地打击这类犯罪分子,就成了我们法律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监护人教育制度是通过法律制定赋予民事主体一项特定权利.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进了成年监护制度中的监护人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对监护人教育制度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急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明确监护人教育制度的功能与重要性,并从立法上完善监护人教育制度的有关法律规定.美国完善的监护人教育制度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以刑事法律为武器,依法惩治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从分析我国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现实状况入手,阐释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措施: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渎职犯罪,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促进受害者索赔。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虚拟财产失窃案件时有发生,但由于刑法理论和司法观念的障碍之原因,使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法律救济.本文就这一问题,详细阐述了虚拟财产的真实性、价值性,同时也论证了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的犯罪性质,以期有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洗钱犯罪是一种跨国性犯罪。洗钱行为与国际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国家公职人员渎职犯罪等相勾结,严重挑战着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已成为影响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毒瘤”。因此,对洗钱犯罪必须加强打击力度。本文根据洗钱犯罪案件的特点,总结了当前我国洗钱案件的侦查方法与措施,为有限地开展洗钱案件侦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刑法第360条第2款规定的嫖宿幼女罪法定刑过轻,且与强奸罪等存在冲突,应当废除该罪。全国人大常委会正立项调研该罪的存废问题。事实上嫖宿幼女罪的立法目的在于积极保护处于特定情形之下的幼女,但不能据此将本罪视为严格责任犯罪。行为人明知是幼女而嫖宿的,应按照强奸罪或猥亵儿童罪处理;行为人被欺骗而误认为嫖宿对象不是幼女的,不应当认定为犯罪;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是幼女而嫖宿,则构成嫖宿幼女罪。因此嫖宿幼女罪是过失犯罪,与强奸罪、猥亵儿童罪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亦不存在立法冲突。将嫖宿幼女罪界定为过失犯罪,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的基本要求,与刑法谦抑性精神并不抵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性骚扰是困扰女性网络用户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网络用户的突显性问题。网络性骚扰是对这些网络用户合法的性权益的侵害。网络性骚扰是社会性观念扭曲、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网络监管不力、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侵权行为。应从加强正确性观念的宣传、加强对女性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网络性骚扰的司法规制等方面,确保实现法律有效保护女性未成年人性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制定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政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童教育是妇女解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和素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国家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历史与现实回顾,指出制定实施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政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面临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根据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从政治、道德和智慧三个方面完善公民教育的内容,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搞好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4.
周代教育伦理的主要特点有:明确教育的社会功能,坚持教育入世的价值取向;重视礼仪教育的作用,奠定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注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借鉴周代教育伦理就要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学校礼仪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调整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15.
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众所周知,藏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唤起藏族女童教育意识的觉醒,对藏族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藏族女性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揭示了藏族女性自我教育意识淡漠的深刻社会文化因素,阐明实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超越是藏族女童自我教育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校园刑事案件近年来频发且有蔓延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校园刑事案件具有特殊性,其法律关系是教育刑事法律关系。其中,主体为国家与实施犯罪行为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国家依法行使刑罚权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对国家承担刑事责任构成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校园刑事案件中作为犯罪人的学生、教师等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鉴于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在校园刑事案件法律救济方面应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扩大非监禁刑的司法适用;适用辩诉交易制度解决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7.
从洛江区村干部腐败案查处情况及其呈现特点入手,分析了腐败产生的一般和特殊层面的根源,提出了治理村干部腐败的思路:(1)加强制度建设,真正做到依法行政;(2)加强司法的建设,增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提高腐败的风险系数;(3)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执政党的行政文化建设;(4)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5)加强权力的社会监督;(6)完善社会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构建法治社会、体现法治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宣传教育、观念认知、功能导向、精神激励、社会稳定这五大基本功能,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根据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下法制教育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形式、内容、组织投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从法治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组织制度建设上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进程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性,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加强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甘孜藏区的受教育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善,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且不平衡,存在着教育投入不足、师资队伍量少质弱、教育模式不合理,以及农牧区家长短期功利意识强烈、不重视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保障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的受教育权,应尽快制定单行教育条例,改革教育主体和投资体制单一的办学状态,适当引入个人和社会力量办学;同时,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采取定向培训和引进等政策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创业、就业、升学并重的教育模式,走寄宿制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