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在国内民众和国际舆论中的领袖形象严重受损。其通过《西安半月记》撰写的操控,成稿后的亲笔修改,出版后的引介、宣传,消减了事变中不利自身之事实,夸大了有利自身之表现,掩盖了部分真相,重塑了事变中严重受损的领袖形象。通过这一宣传策略的运用,达到了恢复声誉与获取民众理解支持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对于事变的解决方式他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经历了由拒绝合作到接受联共抗日条件的转变,从而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押期间,他一度想到了死,在一天之内,写了寄其妻宋美龄、儿蒋经国和蒋纬国与全国国民三份遗嘱。这些遗书从未有人看见过,直至近年才得以解密。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的态度 ,经历了几次微妙的变化。在事变之初 ,蒋介石的态度很强硬 ,明确表示“我绝对不会改变我的观点”。在 12月 14日端纳飞抵西安 ,向蒋转交宋美龄的亲笔信后 ,蒋介石的态度有所缓和 ,并表示“允许西安方面和他商谈抗日问题”。然而 ,当蒋介石被释放离开西安后 ,先是在洛阳发表了歪曲事实真相的《对张、杨的训词》 ,后又在南京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等。蒋介石这些背信弃义的言行 ,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 ,“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性没有丝毫的改变 ,正是蒋介石这一反动本性葬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的爆发不仅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张学良、蒋介石个人冲突的产物。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才在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中,虽然有大小主次之分,但都程度不同地起了作用。其间,事变的主要对象蒋介石也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这种配合是蒋介石明智的选择,“觉悟的表示”(毛泽东语)。  相似文献   

7.
《记承天寺夜游》是古代文体跨界写作的范本,体现了日记向小品文的迁移转化。以该文为研究个案,可以探讨从日记向小品文迁移转化的路径和规律,分析俗与雅、实用与审美等写作形态的界限,及其对当代文体跨界写作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与孔祥熙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位居最重要的职务,权倾一时,与此同时,蒋、孔二人又是至亲,因此党国与家族利益息息相关,公谊与私情更是难以区分.本文通过大量蒋介石以及蒋、孔身边重要人物的日记和相关文件,深入描述了抗战前后蒋介石对孔祥熙由信任到怀疑、从愤怒到原谅的转化过程.事实说明,尽管蒋介石极度愤恨官场上的贪腐行为,面对孔祥熙涉嫌贪污的确凿证据,甚至一度产生大义灭亲的想法;然而一旦党国利益与家族情谊纠结在一起,他采取的还是包庇掩饰、放任纵容的态度,因此惩治腐败最终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相似文献   

9.
幼年失怙,对蒋介石个性特质的铸就和行事风格的影响,是鲜明而深远的.在蒋的一生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和孤立无援的童年记忆被反复提及.孤苦的童年,塑造了他孤僻的个性.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敏感的性格和"雪耻"情结.九岁丧父以后,没有父权的压抑和阻碍,铸就了他敢想敢干、不屈不挠的个性.另一方面,蒋对来自外界的控制、驾驭的强烈抗拒,也可能与他从小缺失父权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12.
《蒋中正“总统”五记》一书中的“省克记”摘录了蒋氏日记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记载,这些史料反映了蒋介石如何修身,及其修身与治国之间的关系.蒋氏省克思想一方面源自他自幼研习的宋明理学,并植根于儒家孝道思想,另一方面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蒋介石几乎每日都进行自我反省,检讨个人道德、知识与事功等方面的缺失.蒋介石的省克生活不但表现出以传统理学为基础,并加进中国与日本近代的阳明学,以及基督教信仰而抟成的思想特征,更反映出1949年之后他以伦理、民主与科学三科作为治台基词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前后蒋介石与杨虎城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安内攘外"或"和平统一"政策与"统战路线"之间的博弈,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处于这两种政策之下的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较量.杨虎城所借用的"统战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对蒋"安内"政策的一种正面回应.而蒋介石在事变后针对时局所提出的"和平统一"方针,一方面是对杨"统战路线"的回应,而另一方面也是以往"安内攘外"政策的继续.其"回应"体现在:现阶段"统战路线"的实现必须以实现"和平统一"为前提;其"继续"体现在:无论是"安内攘外"亦或是"和平统一",其主要目的都是加强中央权威,实现全国实质性的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之下.  相似文献   

14.
《亚当夏娃日记》与《伤逝》显现了马克.吐温与鲁迅生命体验的相通。二者在人物的启蒙关系维度、爱情与生存的主题维度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二者相似的原因亦源于作者的类似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5.
民国建立后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统一、国内的民主并没有真正实现。孙中山和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两代领导人 ,在分别探索立国方案。在民族观方面 ,他们都希望对中国各民族重新整合 ,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 ,营造“国族” ,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他们的“国族”思想在内容上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朝鲜使臣朴趾源的燕行录--《热河日记》是一部关于中国情况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详实地记录了当时清朝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情况,对清代社会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前此学者研究六朝赋与唐赋之关系,多从思想情感与题材变迁等方面着眼,本文则试图另辟蹊径,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从六朝谢庄《月赋》和唐代欧阳詹《秋月赋》两首赋之形制来比较分析六朝骈赋与唐律赋在结构、句法、用韵、对偶、平仄等方面所呈现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19.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