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几乎人人都知晓精神损害或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在生活口语中,“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往往是同时表达同一个意思,即要么是表示受到了精神损害,要么是表示需要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我们不必对大众在法律术语的使用上做过高要求,但在理论研究上则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以避免理论上的混乱和立法上的瑕疵。  相似文献   

2.
试论精神和精神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一瓦解,就会使政治、经济、文化一蹶不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振兴,首先在于精神上的振兴,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进行精神和精神驱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精神是“人脑的属性与机能”,具有多元性特征关于精神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要界定精神的本质,必须坚持这样几点:第一,以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和区别为逻辑前提。无论从精神的根源性还是从它的运行机制上讲,精神都以物质及其运动机制为基础。规定精神的本质,不能无…  相似文献   

3.
红岩精神根植于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个典型时期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团结统一、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品格等等优秀的民族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应该在与时俱进精神指导下,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弘扬红岩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续金瓶梅》作为《金瓶梅》的主要续书,除了对《金瓶梅》艺术框架的依托外,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其特点和价值,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所谓主体精神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创作精神。《续金瓶梅》在继承和借鉴原作的同时在结构模式和审美范式上都有独特之处。这跟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小说观念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性科技浪潮的兴起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民族的科学精神也在日益得到弘扬。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强调了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这恰恰说明,目前在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呼唤着科学精神的弘扬。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需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五四宪法具有很高的立宪成就。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同五四宪法一脉相承,甚至某些条文都保持和恢复了五四宪法的原貌。这体现了五四宪法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价值所在。五四宪法从其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实质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7.
庾信与吴伟业两位诗人精神特质上有诸多契合之处,他们在人格精神上都具有游移性,身陷失节境地时又都表现出可贵的自省精神;为摆脱精神上的绝望感,同时他们还都存在着一种自辩情结和逃避心态。  相似文献   

8.
72年前,发生在黄淮大地上的淮海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凝炼形成了“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十六字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孕育在历史文化悠久的淮海大地,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在中国革命史上、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是我们党和军队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战役精神博大深厚,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从更深层面发掘淮海战役“十六字”精神的内涵,发挥它的当代价值,将淮海战役精神成功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又一“坐标”。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们都产生了精神激励作用。反过来,各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都发挥了载入史册的积极作用。贵州也如此,独特的省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开拓历程,注定了贵州在发展进程中的坎坷与艰辛,而蕴含在贵州发展之路上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所发展的贵州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贵州各族人民拼搏奋进,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更离不开各民族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新时代贵州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贵州精神的彰显,是引领贵州各族人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所体现的共有精神家园,是贵州各民族精神的依托和归宿。本研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框架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普适性与典型性出发,梳理了贵州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形成的贵州精神的演进与发展,探讨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新坐标、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精神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特征: 必然性、超越性和相对性。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上的求真精神和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的统一。只有热爱真理, 襟怀坦白, 诚实公正的人才能为追求真理拼搏和献身, 才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15日(农历7月28日)是苏轼逝世900周年纪念日.苏轼生前已成为同时代人的研究对象,900多年来研究苏轼的文字更是汗牛充栋,并且至迟从南宋起就有"苏学"之称.因此,有必要对历代"苏学"作一回顾,即从苏轼生平、苏集整理、苏轼的分科分类研究以及历代对"苏轼研究"的研究等,作一回溯,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苏武精神历经两千多年却如此历久弥新,苏武文化在今天之所以日渐强烈且影响宏远,其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的高度契合,是根本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词是否和音律这一问题,学界争论由来已久,各家众说纷纭,有人说苏轼只是略懂音律,也有人说苏轼精通音律,是音律家。各家对于音律的理解都存在着分歧,在格律方面苏轼作词显然符合要求,但从音律方面来讲,苏轼的词有很多不和音律的现象,不能说苏轼是音律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苏曼殊绘画经历与作品的研究分析 ,揭示其独异画风的成因 ,和影响其绘画的性格、心理因素、审美取向等 ,并阐明绘画中表现出的爱国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一代文宗师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卓尔不凡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源于尚变的民族审美心理的潜移默化,源于四川地域文化的影响,源于苏氏家族门风的濡染,源于时代风会的熏陶,源于前辈名公的奖掖扶持,源于其性格禀赋和后天的造化,源于其坎壈的人生遭际。一句话,是民族、地域、家族、时代、伯乐、个人性格、后天努力和人生遭际等综合因素锻造了苏轼,使其成为穿越古今、生命永恒的文化巨擘。  相似文献   

17.
三苏父子是宋代蜀学思想的领军人物,苏洵作为苏轼、苏辙的父亲,在宋代蜀学的形成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人考察苏氏父子的创作多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苏轼,而于苏洵、苏辙略有缺憾。作为忧乐为天下的北宋士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员,苏洵的文学创作深染时代风气。特别是他的史论文创作秉承“其义一,其体二”的原则,将道统与政统的追索贯彻于史论中,成为影响苏轼、苏辙史论文创作的思想前导。故以苏洵史论文的宋学色彩作为探究,对全面理解三苏蜀学思想和两宋史论文的发展将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叉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武功苏氏作为一个中古士族,继承与发扬了苏武为代表的先祖们开创的家风、家学,造就了武功苏氏在中古时期的繁荣,对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也常常以"苏辛"并称.本文着重论述了他们词创作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