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丘浚是明代大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杰出的思想:1.货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职能;2.主张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应统归国家;3.提出了以白银为基础,银、钱、钞平行流通的货币改革方案,并明确规定其兑换比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钞"主要指钱币,而"抄"多表书写、抢掠等动词义。历史上"钞"和"抄"的词义交错纷繁,"钞"由"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出书写、劫掠等动词义;魏晋时"抄"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出现,至唐宋逐渐替代了"钞"的词义;宋代"钞"成为指代纸币的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王洙、王琪本《杜工部集》行世后其版本的流传情况。该文并通过比较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之配本毛钞部分与文献记载中的王洙原刻本二者在诗歌数量上的不合之处,认为毛氏抄本系据南宋绍兴以后翻刻本影钞,从而对毛自云所据为王洙原刻本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本包含事实和价值二维,从其价值之维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为一种"符号表意系统",因之,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收受也遵从符号表意的基本规律。以"福建南平砍杀案"系列报道为例,探析了新闻文本中的符号衍义问题,并认为:首先,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可向多个方向上开展符号表意,具有分岔性;其次,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主要可在三个层级上进行:报道新闻事实要素的对象指称层,解释、预测和评价新闻事实的元语言层,以及解释、评价新闻文本话语的元元语言层,具有层控性。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晋钞”的发行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钞",系阎锡山控制下的山西省银行等金融组织发行的各种纸币的统称.民国时期,晋钞的发行主要集中于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的政情差异较大,因此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晋钞发行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发行晋钞对近代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衍义》是一部理学名著 ,其书因大学之义推演而成。自成书以来 ,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宋元明清各大书目对其都有著录。作者对宋元明清各大书目对其著录情况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展示了《大学衍义》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朝的货币主要有铜钱、交钞、银币三种,而交钞一直作为主要货币活跃在流通领域。金朝交钞的流通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原因与条件,流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交钞流通顺畅,金朝对交钞制作、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丘浚(1421-1495)明朝中叶著名政治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甚丰。《大学衍义补》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丘浚在书中提出的"配丁田法"和"屯田、营田"等思想对于解决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后代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和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编剧的九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较早的"乡下人进城"作品。《我》的饱受争议与《霓》剧的名噪一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源于二者对城乡日常生活方式差异的不同想象。经由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可见当代城乡差异叙事逐渐剥离阶级、国家意识的遮蔽与替代转向不同身份的生命的"生"的个体差异。"差异"的历史衍义折射了国家、阶级、民族宏大叙事的祛魅以及对生命本体差异现状的正视与回归。透视"差异"衍义的审美经验背后的政治,可知进城的乡下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10.
苏州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城,苏州的通行纸币和主张发行纸币的学说也由来已久。本文拟就清代苏州裕苏官银钱局发行的钞币和道光年间苏州货币学者王瑬大力提倡通行纸币的学说,试作一些论述和探讨。苏州裕苏官银钱局发行的钞票清代第一次使用纸币是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当时顺治帝亲政,因军费浩大,入不敷出,曾发行“顺治钞贯”。歪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军事上全局平定,钞贯即全数收回,并停止发行。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财政十分困难,福建巡抚王懿德,右都御史花沙纳倡议发行纸币,咸丰帝批准后立即推行,这是清廷第二次发行纸币。当时,以制钱为单位的,名  相似文献   

11.
毕沅《释名疏证》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先后是清人《释名》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王先谦《释名疏证补》虽以毕沅《释名疏证》为基础,但二者比较,王先谦在方法、内容上对毕沅都有所突破。方法方面,王氏采用了不同的校勘方法,注疏的重点也不相同。内容方面,王氏既能补充及完善,又能怀疑并刊正《释名疏证》。  相似文献   

12.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王虎在《大地》三部曲第二部《儿子》中的表现与徐宝山行状的比较,可见两人在气质、形象上无任何共同之处。在赛珍珠的自传和创作谈中,也找不到徐宝山是王虎原型人物的片言只语。徐宝山并非王虎的原型人物。发表新论,须有确实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弗、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曾为她们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王闰之则遭受相对的冷遇,但这只是研究者或接受者的感情倾向,而非苏轼的感情倾向。从生活的时间、诗文统计以及哀悼、祭祀文字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王闰之在苏轼婚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蒙小说的美学价值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体现在故事的叙述上,而是体现在深切的抒情与警策的议论上。按照文体要求,议论与抒情在小说中只应该配合故事的叙述出现,但是王蒙小说中的议论抒情却喧宾夺主,占有过量的篇幅,存在明显的文体跨界现象。  相似文献   

16.
《滹南遗老集·文辨》是金代学者评述韩愈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王若虚不仅从文体、文理、文势等方面全方位评述了韩文,还重点就韩文的语言运用方面以“不惬”“不安”“不当”“不须”“赘”等术语予以指摘。在韩柳之争的问题上,王若虚鲜明地站在了韩愈一边。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兼画家刘商与王维的家世、身份、经历近似,且审美观念趋同,因而刘商在诗歌艺术上能主动学习王维,二人诗歌的意象、意境、句式与韵律有不少近似之处,均具诗有画境的特点;二人都善于用画家之锐眼“取象”,在诗中以散点透视法“经营位置”,将线条与色彩巧妙搭配,使诗作富有画面感。刘商继承王维的诗歌艺术,并有新的探索,他是王维诗歌接受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民间传说中的昭君与史书中的昭君截然不同,也不同于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从民间视野对昭君传说进行分析,认为在民间传说中,昭君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才成为当地劳动人民的保护神.昭君的神奇能力是昭君神化的主要体现,有些神奇能力是昭君自身具有的,有些则是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感动神灵而获得的.昭君的神化体现了劳动...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史诗般表现了王龙、王虎、王源等几代中国人的欲望、光荣与梦想,勾画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运行轨迹及上升曲线.基于对中国社会的长期观察与了解,赛珍珠在作品中隐含了一个政治文化的视角,借助这一视角,赛珍珠深刻揭示了王龙发迹后蜕化为地主、王虎“革命”后摇身一变为军阀的内在原因,即使对理想人物王源,赛珍珠也真实描述了他摆脱传统羁绊的心理嬗变过程.赛珍珠对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观察与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高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带有前瞻性和预言性.赛珍珠的中国书写应该获得“民族寓言”的地位,为我们不断自省和超越提供了一个足资参考的坐标,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崇仁甘溪王氏九修族谱》为王安石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记载的有关于祭祀的礼仪包含了元旦仪、元夕仪、立春祭仪、冬至祭仪、墓祭仪、祀后土仪、生忌奠仪等七项按照四时进行祭祀的礼仪,与《礼记》和《仪礼》中对于祭祀礼仪的记载主要是王室家族祭祖及士卿大夫祭祖的礼仪相比在时节和祭祀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王氏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四时礼仪记录了当时宋朝的缙绅家族仪礼,与后来的朱熹所撰载的《朱子家礼》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