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八思巴字蒙文碑石译存 蔡美彪(一)昌黎云峰寺残碑存遗1958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参观团一行,在潘梓年同志率领下去河北昌黎县参观。途经道者山云峰寺址,见一断碑,我伏身审视,竟是一通元代蒙汉文圣旨碑的残存。残碑仅存下半,正面为八思巴字蒙文,背面...  相似文献   

2.
云峰石刻群     
烟台市所辖莱州市城南十里,有云峰、大基二山,山中多北朝摩崖刻石,其中以云峰山(又称文峰山)《郑文公碑》刻石最为有名,故统称为“云峰石刻群”.云峰山今存大小刻石三十五处,其中北朝十七处.大基山共有刻石二十四处,其中北朝十五处,云峰石刻占今存汉唐之间摩崖刻石的半数,对了解北朝真书全貌,探求隶楷错变,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渊流,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条山有色金属运输公司的下古堆住宅区,居住着公司内外居民500余户,1500余名职工家属。在住宅区内,每当有人提起离休老干部、共产党员王守学,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说:“好人呐!那可是个好人呐!”群众的嘴,干部的碑。王守学有这样好的口碑,是他四十年如一日,不图名、不图利,为群众做好事、干实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胡炳文,徽州婺源人,元代教育家、学者。潜心笃学于朱子之学,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四书通》《纯正蒙求》等著作,阐幽发微先圣易学本旨;叙设教明伦、立身行己、叙接人待物,也勤于诗文创作,著有《云峰集》,其诗文宗儒学之旨,淑人心,扶世教。《云峰集》版本原有二十卷本,经战祸散佚,几经再辑,集为正德二年的十卷本《云峰集》,此本是目前最完备的版本,后世均再刻或影印正德本传世。  相似文献   

5.
“碑能强其骨,贴能养其气。”书法中历来就有碑学、贴学之分。习碑被认为是“壮筋强骨”的良方,受到广大书法工作者的重视。在习碑过程中,很多人又提出“还碑于贴”的观点,对此,我们有不同的认识。习碑时,许多人总是反复强调碑“下真迹一等”,学习碑贴时要“还碑于贴”。意思是讲碑总是不如贴,习碑时,要将碑上种种痕迹(刻痕、裂痕、  相似文献   

6.
滇南民族地区散落的指路碑,缘何在岔路口孤独地矗立?指路碑的缘起和民俗学意义何在?文章通过对指路碑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行爬梳,探究了指路碑的民俗学要义,并分析了指路碑的教育指向。  相似文献   

7.
禹王碑辨读     
相传禹王碑是夏禹治水成功后亲自撰写刻立在南岳衡山的。禹王碑上镌刻难以辨识的 77个字符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探究。禹王碑被辗转摹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禹王碑的现世和流传是我国水文化史上一桩奇特而又耐人寻味的现象。禹王碑表述的华夏先民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8.
《云峰石刻》书法共四十多种,分布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平度县天柱山,益都县玲珑山等地。而尤以云峰山刻石种数最多,故统称为《云峰石刻》。这些石刻书法,均为摩崖刻制。从用笔上看,有的纯方,有的纯圆,有的方圆兼备;从结体上看,有的偏方,有的纵长,更多的是在一块石面上大、小、长、扁、参差错落,奇态百出。  相似文献   

9.
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借鉴汉碑进行改制的特色造像石刻,是佛教中国化在艺术上的体现.与以往从造像碑的外在形制和雕刻艺术入手进行的分析有明显不同,从佛教中国化视角来看待造像碑的特点更侧重于考察造像行为与佛教发展的互动.佛教造像碑有"像碑""碑像"等名称,可见其"像"与"碑"的基本性质.它通过刊刻各式图像和文字的方式实际、快速地辅助宣传佛教、信仰佛教,这种形式强调了造像与追寻真实法身的联系.同时,佛教造像碑还承担了与中国传统石碑相似的歌功颂德、纪念记事用途,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此外,造像碑的特点还具体表现为多样与适用性、调和与融摄性、区域与民族性.造像碑的刊刻基本以结社为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佛教造像碑的这些特点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流变、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造像艺术,它反映了佛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向民众生活渗透的进程,也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研究造像碑性质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史特别是北朝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清碑传集》问世于丁苏州大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钱仲联教授,在从教七十年、并九秩大庆之际,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钱教授多年积储,广博收罗材料,精心经营主编之《广清碑传集》。清代碑传总集,凡四种:钱谦益《碑传集》、线条孙《续碑传集》、闲尔昌《碑传集补》、...  相似文献   

11.
2000年3月,徐州土山汉墓周边民居拆迁时,在现土山石挡土墙的南侧发现一通碑。碑为石灰岩质地,碑身高230,宽72.5,厚25厘米。周边为连续工字纹,纹带宽7.4厘米。碑身下有榫头,榫头呈契形,高12厘米、大处宽40厘米、小处宽25厘米。碑座现已不存。左上部分断  相似文献   

12.
《保存鼍山记》碑,现在苏州东山洞庭公社红光一大队办公室东边不到一百步的地方,横砌在桔树梯田的黄石墙里,碑面朝外,文字还可以辨认清楚。此碑原立于后山的惠安善堂内,解放后因拆建,碑就被移来造桔树梯田用了。碑高一百三十七公分,宽七十六公分。  相似文献   

13.
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古称洪武大石碑,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碑材,它位于南京城东南约二十五公里的阳山之中,与它相隔不远就是以温泉名誉江南的汤山。阳山以山石坚硬色泽纯青而著名。自魏晋以来,历代在南京所建的碑础大都取材于这里附近。永乐三年(一四○五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建造太祖朱元漳墓前的“神功圣德碑”,下诏在此凿建碑材,即为阳山碑材,留传至今已有五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南京众多的碑刻之中,阳山碑材以它独具一格的雄貌,成为一个奇特的历史遗迹。解放后,政府已把它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人物传记总集,已有钱谦益《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及汪兆镛《碑传集三编》等四种,素以收录广博、资料丰瞻而被视为文献渊薮。但以上四书尚有不少欠缺,如漏选重要人物和重要文献,失收大量明遗民、农民起义军领袖、艺人百工的碑传,以及体例烦琐等。  相似文献   

15.
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是公元6-9世纪期间古代突厥民族使用如尼文记录其可汗、王子、大臣生平事迹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文学和历史学价值。本文以《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阙利啜碑》《磨延啜碑》等碑铭文献为基础材料,从中找出48个古突厥语和蒙古语共有词汇,总结其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景碑》195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此碑的出土并未引起书法界的重视。许多评论多以之为"隶中馆阁"。笔者认为《张景碑》是汉隶典型碑刻,格调典雅,端庄遒逸,足可与《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享有盛誉的汉碑同列。  相似文献   

17.
东汉的《仙人王子乔碑》《肥致碑》《仙人唐公房碑》,因碑主身份的特殊性,叙事强调“征实”,体现出鲜明的“征实追虚”的文体特质;葛洪《神仙传》在描写“须臾间万里取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两大情节时,并未取法《列仙传》、《论衡》此类传世文献,其情节结构更多与东汉仙人碑传雷同。可见仙人碑传对仙传叙事的传承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体现了汉代至两晋时期仙传撰写的发展与变化。东汉三仙人碑传中展现的神术只不过是东汉末年道士集团为争取社会地位、取信于人的设计,是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的宗教性阐释。在这样的阐释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诗意与修辞要素”,使叙事富丽详赡,情节曲折离奇,意境神秘悠远,并且创造了血肉丰满的道教仙人形象,形成了独具趣味的文学叙事模式。   相似文献   

18.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19.
执照碑是以执照为主的文书刊刻立石形成的公文碑,多因碑文结尾处"出给执照"字样而得名,执照多表示凭证的含义。执照碑作为凭证类的法律碑刻,内容多涉及契证、寺观归属、田土纠纷等,较之传世文献,执照碑为研究元代的宗教政策以及僧道俗之间的田土纠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不同的视角。执照碑刊刻的背景、程序、作用、法律效力的来源等,体现了元代对宗教的一贯统治策略。元代执照碑所体现的古代宗教管理制度并没有完全失去生命力,如寺观本身需要取得官府的承认或授权,官方通过多种途径或者方式确定寺观土地产权归属,并注重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对涉宗教类案件严格依法裁判。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二年三月,重庆市博物馆在清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洗布塘街境內的明玉珍墓时,出土了明玉珍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碑石高114、宽56、厚23公分。碑额中部有篆书“玄宫之碑”四宇,两旁刻有龙纹;碑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