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老人自死习俗"是基于原始巫术思维而形成的民俗信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其历史起因上的食物匮乏说,由这一认识引起的价值判断上的野蛮、不孝之道德说,是对该习俗的误读。解释"老人自死习俗"本质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学,而不是伦理学;依从于民俗信仰的老人自死习俗没有因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而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自死窑及其传说是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有两大民间故事村,其中率先走向世界的便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伍家沟故事村。伍家沟北临汉水,南傍武当山,村落的最大特点是房舍分散,极少有大的群落,全村223户,分为17个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少则仅有一两户,多则十几、几十户,星罗棋布地散落在9条山沟里。伍家沟之所以成为民间故事村,就在于村里的人从五、六岁的小孩至七、八十岁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讲故事。一年四季,农忙农闲,讲故事的活动从不间断。春天的田间地头、夏日的河边树下、秋季的稻场路旁、冬天的火塘墙根,随处可见讲故事、听故事的人群,三人一堆,五人一簇,构成了伍家沟所特有的文化景观。在中国农村,民间风俗异彩纷呈,地域不同,风俗就不同,甚至在同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经典民俗学理论的研究表明,老人脱皮神话、食老传说、老人自死传说三种文本具有本土文化的根源性,其内涵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承继性。老人自死传说中,猫鼠相斗的核心情节及其反映的民族冲突具有历史线索和民族情感的依据,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本土民间文学创造的产物。来自印度佛经的"弃老"故事与受其影响形成的文本,与本土产生的口传文本处于共存状态,但成型较晚的老人自死传说逐渐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  相似文献   

4.
城子 《新少年》2009,(5):8-9
朝阳县柳城镇大杖子村石灰窑沟是一个缺水的小山村。家住村西头已经76岁的五保户杨兆林老人就常常为吃水发愁。自家以及左邻右舍的院子里都打不了井,人们只好到二里地以外的山泉井去挑水吃。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传论     
(一)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竣村退叟.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8月30日),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比较贫苦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里.他的祖父林万选是一个"有稻谷三十挑,住屋数间,另有书田十担"的资财和县学生身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但死前已下降为"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而需靠舌耕笔耘维生的破落家庭了.①父亲林宾日虽然力学奋发,仍是一个岁贡生,一面从事教读、讲学以维  相似文献   

6.
感恩  向文 《源流》2015,(2):53
近日,我们来到了惠阳经济开发区拾围村矮岭村民小组兴建的矮岭村革命历史纪念馆。宽敞明亮的展馆里,图片、实物、文字说明等布置得井然有序。该村一位年逾八旬的离休老人黄伟彬,在这里担当义务讲解员。矮岭村有"东江红都"之称矮岭村是一个有悠久革命历史传统的老区村,从广东革命政府东征时期开始,该村村民就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中去。大革命时期,矮岭村是惠州地区革命策源地。1926年,矮岭村成立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办了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了全村老人无比温馨的港湾——在金溪县对桥乡,提及"大柘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初冬,笔者一行走进了大柘村。大柘是个自然村,三面枕山,一方临畈,全村有133户,不到490人。我们还未进村,就听到远远传来悠  相似文献   

8.
正经常听到老人这样说:"我就怕过年,孩子们都回来闹腾死。"其实,这话里的意思要分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老人确实怕家里人多,做饭收拾卫生,太累了;二是老人也在默默地盼着孩子们回来团聚,怕的潜台词就是盼,这种心理很矛盾,也很复杂。由于不和儿女们同住,而且儿女们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左右,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都很孤单,打打太极  相似文献   

9.
李小萌 《新天地》2016,(12):10-11
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猴年宝宝的扎堆出生,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要承担起养育两个孙辈的责任.在一些"婆婆圈"、"外婆圈"里,老人们倾诉着自己的想法.多数老人认为儿女有难处,不能不帮.但这一帮就把自己拴得死死的.尤其是已经带大了一个孩子,现在又要带第二孩子,身体和心理上都不太能接受.  相似文献   

10.
宋兰云 《社区》2011,(17):26-27
即使天气凉爽,南京市玄武区后宰门街道富贵山社区里也很难看到路边有玩耍的儿童和闲聊的老人。但是,当你走进社区邻里中心,在一楼一间大大的图书室就可以看到几十个孩子和许多老人在读书或看报,这里环境温馨、安静,这里便是富贵山社区"公益图书馆"。自2008年"公益图书馆"开馆以来,孩子放假了,  相似文献   

11.
在加拿大多伦多士嘉堡,有一座新颖别致、充满欢声笑语的养老院,这就是堪称"北美华裔老人之家"的颐康老人中心。一进入这里,你就会感觉非常舒畅、温暖,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中心的每一个人,从院长到社工,至饭堂服务员、清洁工人等等,不管认不认识,碰了面都会主动向你问好、微笑。那笑容里带着关怀、体贴与希望,驱逐了寒冷与孤寂,让居住在此的老人们心中充满了幸福。这个老人中心,是华人王裕佳牵头创办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人们在早J。b脑血管病、癌川*各种闪恶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很多过去认为病因不明或神秘莫测的疾病,并(「山于人们过上所熟悉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因所引起,血足和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着很大的x系。辽宁有个长寿村辽宁省辽阳兴隆沟,是个远近闻X的KH村。全村一千多曰人中,超六岁的老寿不就fJ7人,90100岁的老人有22人,80—90岁的老人有122人。人、匕十岁,在这个村fat是不能算作老人的,他(她)们正是上有老,一卜有小的壮年,是家中的I,上劳动力。一进兴隆沟,映入眼帘的是满口的欢对,碧快的大空,白…  相似文献   

13.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从尧舜禅让中的舜囚尧,以及典籍中的类比性描述,对《尚书》中年龄数字的剖析,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尧舜禹禅让的真相是老人自死习俗,周期三年。商末周初,随着观念和习俗的演变,老人生命的终结,逐渐由自死的形式过渡到自然死亡的形式,该习俗已经在国家层面不复存在,并分别演化成"大夫七十而致事"的官礼、"三年之丧"的丧礼。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14.
老人之死     
《阅读与作文》2013,(Z1):83-85
在一栋松林环绕的别墅里,一位孤独的老人死在了他的书桌前。书桌上是一封简短的遗书,在老人手边有一个空的毒药瓶,看起来老人是服毒自杀的。报案的是送报纸的年轻人。他今天早上送报纸的时候,发现昨天的报纸还在门外,敲门也没有回应,担心老人出意外,便  相似文献   

15.
夏水与汉水是"互受通称",所以古代文献中把汉水称为夏水。汉水在武汉注入长江,因受夏水之名,所以在武汉就有了"夏口"、"夏汭"等地名。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岷县锁龙乡月露滩青苗会以婚礼仪式为神庙的两位女神选取配偶,并举行两个阶段的“老爷坐床”仪式,仪式空间性质经历了从世俗空间到神性空间的变换,其本质是老人自死习俗背后的神灵转移观;湖北省恩施利川市土家族模拟丧礼的“坐活夜”习俗,则通过象征性仪式巧妙化解了老人自死(真死)与孝道观念的对立与冲突,从而传承、保留了对老人自死习俗的记忆。二者都是老人自死习俗的不同遗存形式。此外,月露滩神庙的女神传说移植改造了观音故事的情节,并可能存在更原始的神话与“两主神(女)+两次神(男)”的神灵结构。  相似文献   

17.
巍巍武当山,方圆八百里。以其兼有五岳之雄、险、奇、幽、秀的“综合优势”,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又以“五里一观,十里一官”的宏伟而众多的古道教建筑群,而成为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就在这“巨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脚下飘荡著一条五彩的裙——汉江。早先,滔滔汉水,自西向东汇成势不可挡的激流。冲出两山对峙的秦岭峰巅,融人坦荡的襄北岗地,哺育著江汉平原。如今,162米高的栏江大坝,犹如一条长龙横卧於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处,将汉水拦腰卡住。於是,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集防洪、发电、灌溉、…  相似文献   

18.
脸谱     
正99岁老人董光纪:出门必带小罐子……近日,永嘉县界坑乡上董村一位耄耋老人随身带易拉罐的视频引来众网友点赞。原来这背后有暖心故事。老人名叫董光纪,是个农民,如今和子女同住。99岁高龄的他,思路清晰,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没大毛病。他有个习惯,每天都会拄着手杖在村子里散步。这根手杖有点特别,顶部绑了个常见的八宝粥易拉罐。"这是我去年做的。"董光纪老人说。  相似文献   

19.
有位老人在河边垂钓,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可爱,便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没有接受,而是要老人手中的钓鱼竿,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鱼竿,我就可以自  相似文献   

20.
<正>1928年,1岁7月8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高晓声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桥镇董墅村一个农民家庭。董墅是个很大的村庄,高晓声在散文《我最熟悉的地方》里写道:"我出生的村庄,叫董墅。进草塘浜两里路,有一条阔而短的叉浜向西伸,叫芳泉浜。一共不过半里长,船划到芳泉浜的沟梢,上岸就是我的家门口。"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水边出生、长大的高晓声充满了智者的灵慧之气。高晓声的父亲高崖青系早期大学毕业生,高家第一代知识分子,后来做"中学里的语文老师,爱好文学,并且对中国诗的音韵有研究"②,这样的家学渊源使高晓声很早就有机会接触文学,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