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侯德仁  高忠芳 《社科纵横》2011,(12):114-116,119
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当前的历史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各类媒体、文学艺术形式、普及性历史读物、大众历史讲座等四种主要的途径来传播历史知识。在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四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包括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表达正确的历史观为己任的价值取向;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智慧,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价值取向;以娱乐大众、戏说历史、文化媚俗为价值取向;以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己任的价值取向等。在不断的历史知识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警惕和反对篡改历史、演义历史、戏说历史和传播错误的历史观的严重问题,因此史学工作者应该不但要担负起捍卫历史的纯洁性和学术性的责任,还要积极投身于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实践中,承担起向广大群众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真实的历史知识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6):155-157
高校心理课具有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双重价值取向。知识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基础,幸福教育是升华。幸福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课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认识不到这一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仅仅成为简单传播知识的窗口而丢了根本,失去方向。知识教育的内容依赖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得以优化,知识教育的方法依赖幸福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知识教育的有限性依赖于幸福教育的无限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价值取向必须由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3):159-16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双重性: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多方诉求,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进而完成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4):126-12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完成价值转型。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制度下的利弊得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6.
浅析新世纪政府行为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莹 《社科纵横》2004,19(6):18-19
新世纪我国政府行为价值的选择应主要体现在效率与效益 ,公平与公正 ,责任政府与服务政府等方面 ;选择的重要方面在于明晰政府的角色 ,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 ,从而最终从总体上提高政府质量。因此 ,在我国行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应实现从法外行政向法理行政 ,信念行政向责任行政 ,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实践的延伸效果及其演进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大用 《社会》2005,25(3):50-69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贫困形势的变化,政府扶贫工作发生了若干重要转变。笔者曾经将这些转变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从扶持企业到直接救助贫困人口;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从救助制度分立到救助制度整合;从基本生活救助到综合救助;从消极救助取向到积极开发取向;从忽视社区作用到重视社区作用(洪大用,2003d)。当然,这些转变并没有全部完成,有些方面只是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在上述转变中,所谓“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的转变,有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批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道义与制度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有时道义需要通过制度来体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与行动日益积极,正在从参与者向倡导者转变。本文提出了供给者身份变化的一个分析框架,认为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的变化影响着供给者的身份类型。中国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持续增强,内部动因来自于国内政治精英的价值取向转变、国家利益海外化的保护需求;外部动因来源于国际权力的结构转移、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困境和国际社会对中国贡献的预期效应扩大。在供给能力上,中国需要着力塑造和加强利益协调与整合能力、权力生产与运用能力、制度学习与控制能力、规范创立与传播能力,努力成为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负责任倡导者。  相似文献   

9.
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层面、多领域、多原因的社会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质量状况.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社会”的实现,而且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走向及社会建设的成败.从社会质量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建设的取向应包括:在理念上,要确立社会安全是一种福祉的理念;在政策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经济政策到关注社会政策的转变;在治理上,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民生到关注公平正义的转变.而贯穿上述四个层面的核心是强化制度的基础性规范作用,重建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10.
王茜 《社科纵横》2011,26(6):22-23,27
伴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人民全面发展的瓶颈。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也随之从注重经济发展转为注重生态保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和谐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角度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转变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即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利益是价值的尺度,可以用利益认同来推动价值认同。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风险问题,化解社会风险可以实现利益认同,进而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立利益机制化解社会风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体现在四个方面:化解经济风险,巩固核心价值认同的物质基础;化解政治风险,创造核心价值认同的民主前提;化解文化风险,营造核心价值认同的人文氛围;化解公共风险,改善核心价值认同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陆少平  崔德群 《学术交流》2001,2(3):140-142
新闻传媒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的确立作用巨大,就观念参照来讲,其主流媒体所起到的社会心理定位的坐标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如人物报道群体模式可以形成社会人格的参考坐标;灾难性报道的真实传播可以唤起人性的关爱情感,而组成道德伦理坐标;纪实性报道则可以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坐标.正由于新闻报道对人群的社会价值定位有着这种不容忽视的坐标功能,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讲究符合传播规律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它的价值引导和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13.
Building on value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 values theories, this study examined adolescents' open‐ended reports of the values their families emphasize. Based on open‐ended reports of an ethnic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verse sample of adolescents, we described adolescent‐reported familial values using qualitative and cluster analysis techniques. Adolescents' open‐ended responses about the values held by their families were coded using a prominent circumplex value model, and values largely, but not completely, aligned with this model. Using person‐oriented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coded data, seven distinct value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that captured various sets of values that adolescents hear from families. Several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emerged among the clusters, and mean differences by familial value cluster were found for adolescents' close‐ended reports of values of helping others and religiosity. Results suggest that adolescents are able to articulate values emphasized in their families in ways that fit a universal structure of values; these values are related in meaningful ways to the values that they themselves want to live by.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部分阐述了吴泰昌散文的价值选择:一是吴泰昌对资料性散文富于历史意义的延续,以资料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手法,为当代文学史留下了可贵的史料;二是吴泰昌对艺术散文的追求,注重散文我的视角,因而很好地寻找到了散文与小说“写人物”的临界角;三是吴泰昌的恋土情结,在大都市唱着村歌,以独特的形式实现“精神返乡”,从而以自己的文化选择,展示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价值和价值观:主客体的深层关系及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它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主体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价值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鉴于社会中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人的需要、利益的差别性 ,应该把有利于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价值和真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王楠 《社会》2014,34(6):140-164
面对现代社会中理性与非理性、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紧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力图在对立双方之间搭建起关联并在研究中往复运动,借助包含价值的历史个体和理想类型,通过超越主客观对立的价值阐释,说明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各种独特现象,发现各民族和时代中人们的价值理想,理解先辈如何去坚持和实践它们,进而指导现代人在今天继承和实现这些价值。历史和社会科学,既要用理性的方法培养学人清明的理智,也要使人看到超越理性的价值信念,从而帮助人在高度抽象的现代社会中,以理性的态度去守护和坚持各种文明的价值核心,避免走向僵死的理性和狂热的非理性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17.
Substantial literature exists around the variation of welfare policy development in liberal democracies. The contrast of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 to those in Europe has sparked significant analytical literature about which factors ar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variation. The literature extensively examines many of these factors but has negle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valu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values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linking specific values to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First, I discuss theorists who have identified value orientation as significant to welfare state variation; second, I review the major 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 literature. Finally, I discuss the major variation categories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values by identifying the signific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sample policy structures. 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 literature benefits from elucidating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welfare policies that define the welfare state typological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role of social values in welfare state comparisons promotes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s and trajectory of current policy. Key Practitioner Message: ●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welfare state variation factors; ● Frame questions about social values reflected in social policy.  相似文献   

18.
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鉴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法律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证据的收集方式,一是权力的行使方式。鉴定的这两种法律属性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作为证据收集方式的价值追求是“公正”,而作为权力行使方式的价值追求是“效率”。从涉及刑事诉讼鉴定不同阶段的法律规范分析来看,鉴定正逐步从权力行使属性为主导向证据收集属性为主导过渡,但要真正实现其证据收集这一本质属性的回归,其前提是《刑事诉讼法》的价值追求的变化,即从“效率”到“公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价值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以激烈的方式突出出来,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价值冲突有道德与功利、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此时,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价值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展。  相似文献   

20.
现有各种户籍制度改革理论大多基于对户籍制度内涵与外延的扩大化理解,把本来只具有行政法属性的户籍制度泛化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从而给户籍制度改革带来思想障碍。科学定位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从法理学层面探讨户籍立法的价值取向。平等、自由、秩序、效率,是户籍立法价值取向的多个取舍目标。如果把平等作为目标,会使户籍制度偏离其应有的功能定位。实现迁徙自由、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这两个价值目标,现阶段还不具备可行性。提高户籍管理的效率,维护社会秩序,应该成为现阶段户籍立法的价值追求。构建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需要我们根据国情,以秩序、效率作为户籍立法的价值取向,调整户籍制度的内部结构,理顺户籍制度的外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