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文与论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心雕龙》中,他不同于传统文论大多从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方面阐述文学,而主要“是就作者之人而为言”。通过对创作思想活动、文学起源、主体修养、风格表现等问题的详尽论述,刘勰建立了他的主体性文学理论。刘勰在文学中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主体精神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文本理论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独特文学观念.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理论在探讨了作者、世界因素后,开始关注作品本身和读者的存在,文本理论聚焦作品本体和作品意义生成的倾向与文学理论关注重心的转变是一致的.文本理论中提出的许多全新观点,对文学观念转变、文学理论本身发展、文艺实践活动展开及文艺学学科教学、研究与建设都很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工具性;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架构中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为代表,从当今所谓"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反本质主义、历史性、开放性成为关键词。当代的文学观念应该充分融合中国古代文论资源、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  相似文献   

4.
老舍在1930年代所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著作中对文学理论现代性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探求。他强调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给中国古代“文说”正名;张扬文学价值的审美愉悦性,反对滥加“利用”文学;重视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不满文学的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批评文学摹仿说和复古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进入了方法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系统科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文学方法论指导和影响下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中所引进的系统科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十分一致,核心观点相近,认识方法相通;模糊数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的"中间"观点、"亦此亦彼"思想具有共同性;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和文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范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开放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7.
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学理论在不断走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因为摆脱了本体论研究束缚而产生的对于文学现象研究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出现了因忽略本体论研究而产生的迷惘与困惑。经过近30年多元化历程的文学理论研究,如今面临的似乎又要回到问题的原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受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启示 ,反思以前提出的新文学理论体系 ,一个更加新颖的文学理论体系构建出来了。这个体系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为逻辑起点 ,由“文学的作品”、“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接受与发展”这三大相互连接的板块构成。这三大板块又含有层层递进的 1 2个层次 :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意象→文学形象→文学的意境、典型→文学的构成途径→文学创作的方法论→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形态与分类→对文学的需要→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发展→文学的反馈  相似文献   

9.
论陆机的文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向来只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对文学自身特征的探讨。陆机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为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早期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紧密,文学理论的早期研究范式大多是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这种文学观念把文学看作是对象现实的模仿、再现或反映。到了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形成了新的理论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为代表。到了所谓的后现代的文学理论中,由于图像文化的勃兴,又出现了文学理论的新的转向,即图像转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两次转向,大致存在着文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和文学图像学这三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东方民间文学与东方文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领军人。本文从玛拉沁夫的三重身份即牧人的身份、作家的身份、政治家的身份切入,多方位、系统化地来研究玛拉沁夫的草原文学,从中得出草原文化与时代接轨之意义,以便当下更好地树立新草原文化意识,重视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屠格涅夫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创作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作家应是两种才能的统一和融合、作家是"隐蔽的心理学家"、文学创作要感受诗意等文学创作理论,并在自己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实践和丰富了其文学创作论.  相似文献   

14.
“草原文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草原文学作家群”是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描写草原和草原人民之美的内蒙古蒙汉民族自觉不自觉的集合体。其领军人物就是玛拉沁夫。“草原文学作家群”并不等于“草原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30年代多从社会学批评视角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开启的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现代作家论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学史上,法国的卢梭是乡土文学创作的先驱。其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分别用诗和小说创作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确立了乡土文学创作。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理论最早提倡者是周作人,乡土文学创作的最早实践者是鲁迅。沈从文创作稍后于周氏兄弟,但他的创作堪称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史研究论文的多项客观数据说明,沈从文已经获得了很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存在民族文学的划分标准不明确,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特质被遮蔽,文学史著作很容易成为一个各族文学的大拼盘,以线性历史时序来编写多民族文学史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有相应的对策:第一,划分民族文学只能以作者的民族成分为唯一标准;第二,应结合作家的民族身份来评价其人其作;第三,应理清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第四,可以结合地域文学发展演变、各种文学题材或体裁的发展演变等结构线索来书写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其独特的、更能显示文学理论自身价值的纯粹性。全文拟对该理论的提出者———胡风和刘再复,从著者自身、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本文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分析比较形成二人“主体性文学理论”的背景。指出,诗性气质和东西方文论是两人主体性文学理论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20.
在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的文学区分视野之下,金庸作为一名畅销书作者,他所提供的快速消费型文学并不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金庸小说代表了中国极度向往的传统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是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性"的作家,他的创作不是应对当代汉语文学60多年来面临危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