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家庭衰落论曾在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中占据主流,认为核心家庭孤立化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的必然产物。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国家不断展现出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多样化,代际团结理论孕育随之产生,认为代际团结仍是现代家庭关系的重要特征,将主要的关注放在代际团结如何可能并发展出测量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研究者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并非"团结-冲突"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状态,代际关系主体时常处在一种矛盾的心境之中。分析和解释这些矛盾心境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新转向。中国正在经历西方理论界关于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讨论时所面对的许多结构性背景,这种梳理和讨论有助于深入研究转型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竞争对代际公共品供给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品供给是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对象,然而,代际公共品这一涉及到两代或多代人投资与收益关系的公共品,作为公共品的重要组成,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充分的关注.由于存在贬值效应、后代代理人缺位以及明显的代际外部性等特征,无论市场机制还是公共选择过程,都难以避免代际公共品供给的低效率,但代际公共品供给在现实中仍然是广泛存在的,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多代交叠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研究地方政府竞争对代际公共品供给的作用机制,地方政府竞争可以将代际公共品的代际外部性内部化,损益双方各有补偿和付出,提高代际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为代际公共品供给提供重要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3.
陶涛  钟雨奇  黄静怡 《社会》2022,42(6):214-240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同住需求组合类型,并分析其中子女的性别和排行两个维度的同住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占据首要地位,代际重心下移和浓厚的互惠色彩是当今代际同住的主流, 城乡之间代际互惠的逻辑存在差异。从代际同住机制看,特别是在农村,儿子依旧是同住选择偏好的对象,但女儿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农村地区排行靠后的子女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帮扶,也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包括文化、价值、地理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应注重自然资源跨期优化配置、技术创新、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并在政策方面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代际优化的措施,以此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实现积极老龄化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自尊感、孤独感等密切关联。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心理学家开始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研究家庭代际关系问题。代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团结与矛盾是代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围绕代际结构变化、家庭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冲击、社会规范变化等一系列主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既有趣又改变传统认知的结论。这些研究对中国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以及制定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均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代际沟通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伟 《学术交流》2008,(1):120-123
老年一代和青年一代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众多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尽管这种差异和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代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又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代际沟通与协调是建立良好代际关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树立代际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沟通理念,建立代际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沟通机制,确立代际之间相互宽容与接纳的沟通方法,养成代际之间角色转换、相互学习的沟通习惯是实现代际沟通与协调的有效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选择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而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6):77-80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同居家庭增多,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同居家庭为考察对象,同居家庭姻缘代际关系呈现城乡一体、合作和理性的特点。但因价值观念、婚恋选择、财产传递等引起的家庭矛盾、问题也很多。坚持代际公正,构建和谐姻缘代际关系;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保障和谐姻缘代际关系;介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调和姻缘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红梅  佟冰 《学术交流》2008,(1):168-170
<喜福会>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母女代际关系.从两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透视了中西方代际文化在华裔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母亲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并以此作为教育女儿的方式,美国化的女儿却试图极力挣脱母亲的管束.在历经了母女代际冲突的阵痛与迷惘、生活的磨难与震动之后,女儿最终在对西方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对比之中反观母体文化,这使得她们对中国传统代际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代际差别”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新时期50、60和70年代出生的三个重要作家群中。他们不仅在叙事内容上表现为宏大叙事和使命意识的不断弱化、个人化意愿的不断增强;还在叙事形式上体现为或崇尚写实风格,或追求现代手法,或迷恋于碎片化细节等不同的审美特质,同时也折射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代际差别实际隐含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和成长记忆对人类精神的潜在规约。代际差别虽然是多元文学格局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何加强代际间的精神交流,有效克服代际内部各自的局限性,同样是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谌鸿燕 《社会》2017,37(4):119-142
本文通过"代际累积"概念探讨了父代住房支持的差异引发的子代住房不平等问题。参考以往通过"优势累积/劣势累积"两条因果路径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和最新文献对累积过程的关注,本研究将弥补以往累积与社会不平等研究忽视代际分析的不足,从因果机制和过程分析两方面推进代际累积对住房不平等的解释。对前者的研究发现,住房制度改革拓宽了个体住房资源获得的渠道,父代家庭对子代的住房支持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其对住房不平等的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后者的研究表明,代际累积这一因果机制所解释的住房不平等并非稳定不变的,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既有累积趋势可能会发生异于原初累积方向的变动,甚至是累积断裂。这一发现弥补了代际优势/劣势累积这一因果机制未能澄清累积过程中波动存在的理论缺憾。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代际传承问题一直是世界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首要问题。而随着开创了经济奇迹的第一代创业者逐渐老去,中国家族企业也即将迎来以代际传承为主的传承浪潮。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佛山市顺德区200家民营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顺德民营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代际传承人的拟定和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家族代际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从代际传承人的学校教育、能力培养、后续教育及圈子建立等方面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是指资源与环境在代与代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和使用.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的实现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它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诉求.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应确立代际责任观,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解除"本代利己主义"的利己观,自觉充当后代人的代言人.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代际之间恰当的"储存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可持续发展,把自然界作为伦理关怀的对象等基本路径,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养老方式日益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正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宗族养老文化对农村家庭代际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新农保制度覆盖初期,农村老人参保对代际转移具有挤入效果,随着政策的深入开展,新农保制度对代际转移的挤出效应逐步显现.而宗族网络对家庭代际转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宗族为载体的传统养老文化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农保制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老龄化、少子化社会背景下,通过分析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从代际关系、文化观念和个人因素三个角度分析独子老人养老安排及其影响因素,讨论独子老人面对的养老问题.研究发现独子老人及其子女的经济状况、独子老人的养老观念对养老安排具有显著直接影响.尽管代际关系不是养老安排的直接影响因素,但代际关系中的情感亲近...  相似文献   

16.
郭秋菊  靳小怡 《社会》2016,36(5):222-24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成年子女的加速外流可能会削弱相对弱势的母亲在子代重大决策中的代际影响。文章利用2013年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的母亲在子女重大事务决策中代际影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的母亲对子女的重大事务决策依旧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代际影响并非家庭实权的体现,而是出于对长者尊严的维护;资源论、代际关系、文化规范论对农民工的母亲的代际影响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存在程度差异,其中代际关系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文化规范中的孝道观念,资源论的解释作用最为微弱。  相似文献   

17.
成伟 《学术交流》2007,(4):145-148
代际交换是指老年人、成年人、未成年人之间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进行的转换关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并表现为由老及少和由少及老两种基本交换形式。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鉴于代际交换呈现出抚养子女的时间延长、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子女对父母在精神上有疏远的倾向等新特点,要实现代际交换之正义应坚持代际平等的原则、代际自由的原则、代际合作的原则和代际发展的原则。在这一前提下,实现代际交换正义的基本路径为:在家庭内部积极倡导“自立”的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展养老保险事业,提高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如此,确立“有限双向抚养”关系,应是一种比较合理、正义的代际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真正关注代际问题并逐渐将之发展成为一个学术议题的。随着"80后"、"90后"新青年的成长,对这两代人的研究应运而生,并且结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仍在深化和完善中。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80后""90后"问题的提出、代际特征描述的共性及个性等方面。如何从方法论角度解决代际问题,将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部分。解读现象可以正确地看待青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唐茂华 《社会》2007,27(5):182-182
遵循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活能力分析框架,在转移成本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即期城市生活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可持续性工资收入瓶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成本收益的双重约束下,劳动力的长期城市生活能力很低,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形式,但这显然不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劳动力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可行的次优路径。当代劳动力“两栖”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其子女的代际转移提供非人力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的原始动力。同时,必须为代际转移的顺利实现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率先市民化提供一揽子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养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口选择的养老保障方式。受观念转变及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影响,两种养老方式均产生了代际冲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出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际冲突。要使农村老年人获得有效的养老保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代际冲突:一是大力弘扬儒家孝道文化,重塑家庭代际关系;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激励效应,改进新农保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补贴,把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联动在一起,促进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居民创造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