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都非常重视作文之"法".方苞提倡"艾法"说,刘大櫆提倡"神气音节"说,姚鼐则提倡"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多是在自己教学实践和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桐城三祖"通过<古文约选><古文辞类纂>等文章选本将作文之"法"落到实处.使初学者有法可依."桐城三祖"的这一做法,与他们身为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清代桐城派早期作家戴名世、朱书、方苞等人,均有志于著史,特别是明末史事的写作。这一创作兴趣,体现了清初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兴盛、皖北沿江一带的历史文化特点与诸人自身学术志向的多重影响。在史观上,戴名世、朱书有较为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承认南明统绪的存在,并对明末党争采取了唯其是不唯其人的持平态度。方苞则往往回避明清断限问题,在党争问题上则赞同东林一派史家的意见,更强调史著的教化作用。在史法上,戴名世、朱书的文字,较为宏阔,其文不可用明确的法度来阐释;方苞则较注重行文法度,下笔不免拘谨。"《南山集》案"后,戴、朱著述零落殆尽,在后世影响甚微。方苞所追求的思想与文辞的雅洁、规范,则成为桐城派文章的代表性风格。  相似文献   

4.
一天,老师叫班上每个同学都带一个大袋子到学校,去杂货店买一袋马铃薯。第二天上课时,老师让大家选出一个马铃薯,将自己不愿原谅的人的名字以及犯错的日  相似文献   

5.
方苞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家,被尊奉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基于对天理与人性的认识,方苞的法律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法应循天理,随势变,形成了"道不可异"与"制可更"相结合的法律时变说、"以道明民"与"下无遁情而罚必中"相结合的司法观以及制度建设与识才技巧相结合的选举论.他将对治法的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体现并适应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6.
方苞与万斯同是清代著名学者,两人交往时间不长,但学术史意义深远。方苞所记万斯同史法,为了解浙东史学与《明史》修纂提供独家文献。同时,万斯同传经史之法于方苞,使方氏由古文之学而转向经史之学,并在经史研究中对所传之法有所继承革新。而对于万斯同所传文法,方苞亦发扬光大成为桐城派一脉相承的古文义法。可以说,方苞之学是对万斯同及浙东学派的一个拓展。  相似文献   

7.
"万物一体"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家庭,众人是吾人的兄弟姐妹,万物是吾人的同类朋友,吾人要以血亲关系来看待天地之间的众人和万物.所以圣人和凡人是平等的,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人也应该平等.王阳明的"圣凡平等"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与人在成圣的可能性上是一致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将士农工商提高到一个平等的高度,其基本的出发点在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阳明的平等思想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来说还很不完善,以致于他自己都不能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8.
林业凯 《新少年》2012,(Z1):60-61
"千年老妖"是他给自己起的外号。其实他才13岁,为什么就叫"千年老妖"呢?原因当然很多了。这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是班里的尖子生。可在生活中,他却总觉得自己很孤独,常常愁眉不展。他父亲在外地打工,数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家里日子一直过得很苦。母亲总是不停抱怨,只要他一犯错,妈妈就哭个没完,边哭边唠叨,说自己命苦,日子过得差,孩子也不懂事……他听不得哭声,幼小的心灵却时常被哭声所笼罩。于是他很消沉。  相似文献   

9.
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史书多称方苞为进士 ,实则方苞未成真正意义上的进士。但这丝毫不影响对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女人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对,就是成为众人瞩目的"女王",成为一个人人艳羡的fashion queen。在时尚圈,几乎每个明星都有造型上的最佳拍档,也许并不是业内最出名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适合她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时装,穿出个性,这才是王道。  相似文献   

11.
李武 《21世纪》2014,(3):45-45
子曰:过而不玫,是谓过矣。孔子说:“真正的错误是你犯错了,还不悔改。这样故意而顽固的态度才称得上犯错。”宽仁的孔子认为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而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偶尔的过错就不肯原谅他。毛主席曾说:犯了错误只要能改正了,还是好同志。  相似文献   

12.
<正>学术大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大气象。"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的学术高度是自己创造的和时代造就的,大师也是一个互动性、接受性的存在,单有高深的学问而无众人的尊崇,难以称得上大师。他们既是深厚传统的集大成者,又是开一代风气的先  相似文献   

13.
直接而且仅仅依据“一己体验”和“自我心境”是郁达夫创作的支点,他主张“自叙说”,曾说:“我们难道因为若写身边杂事,不免要受人骂,反而故意去写些完全为我们所不知道不经验过的谎话倒算真实吗?”来为自己辩解。其实郁达夫的动机远非表面上不怕人骂这样简单,他之所以在遭到众人指责,甚至被表决通过开除出左联之后仍因循自己的道路,是有历史原因和自身原因的。  相似文献   

14.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桐城派”的开山祖师。关于方苞的科名出身,清代的有关文献多谓其为康熙年间“进士”。如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二五雷《方望溪先生苞行状》云;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举乡试第一,丙戌(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榜未发,闻太夫人病疾,遽驰归。清苏停元《方苞年谱》(《方苞集》附)云:(康熙)四十五年,先生年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届殿试,朝论翁然,推为第一人,而先生闻母疾,进归。李文贞公(光地)驰便留之不得。…  相似文献   

15.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传承古代文学理论"文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为文全在气盛"的观点,并认为"气"或指先天的气质,或指人的精神力量,更多是指文章的气势神韵。曾氏在古文创作中,开拓"气盛"途径,通过声调铿锵、排偶句式、倔强个性、文章内容显现出来。曾国藩把"气盛说"扩展为"众艺相通说",再扩大为"四象说",超越方苞"义法说",无怪乎成为桐城派"中兴之明主"。  相似文献   

16.
<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才是每位学子追求的目标,但成才之路却不能一步登顶,无数的艰辛与险阻在等待着我们,好在我们有榜样的力量。榜样,或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或是感动众人的人,他们在此过程中磨砺心智,充实内心,提高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山西老年》2013,(5):32-32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8月1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出席由新浪举办的MBA沙龙,结合自身经历,就创业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潘石屹回忆了自己在创业初期与冯仑、王功权等人的合作往事,在他眼中,创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潘石屹认为,懂得放低自己,拥有团结合作意识,才能在创业路上获得帮助,他还指出,诚实也是创业的重要品质,绝不能在诚实上犯错。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吴雪甜  朱志峰 《源流》2011,(23):32-33
11月11日上午,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会在广州市隆重召开,省关工委主任张帼英,省关工委名誉主任方苞,省关工委副主任陈坚,副省长宋海,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省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