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路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的,并且本身增长率较高、带动力较强的成长型产业.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主导产业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一个从萌芽到成长再到"主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不仅是动态的、演进的,而且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这种逻辑和规律集中表现在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路径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我国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可是针对我国的国情,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有什么样的制约因素呢?(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目前世界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固定成熟的模式可循,即使是在低碳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日本、丹麦等,他们所选择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也不尽相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各具特色。所以我国想要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型社会只能是结合自身现状在探索中前行。  相似文献   

3.
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增量效应,揭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制订合理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在多变量分析框架下,建立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并基于我国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卡尔曼滤波分析,其结果不仅显示了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而且描述了资本和劳动对碳排放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镇企业产权从形成到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乡镇企业的产权选择离不开其发生的制度环境,随后,制度环境的变迁也会导致产权有效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从产生与发展到改制与再发展过程的考察,结合制度变迁的视角和框架,指出乡镇企业产权形成和改革的内在逻辑,并揭示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永恒的现象.这使得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时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既可以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可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分析各经济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因此,对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研究成为近年来统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晓波 《统计与决策》2017,(15):116-119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消费支出与关键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变量Var模型,基于大跨度时间的视角,观察和研究中国消费支出的关键问题,进而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逻辑着眼于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抚养比在影响消费支出的因子中影响效应最大.我国消费的关键问题更多还是由我国经济自身的经济特征和特定制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后,金砖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在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力度,结合反危机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配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问题,金砖国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艳  蔡杰 《统计与决策》2004,(3):104-105
消费是国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生产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随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我国经济已由生产导向逐步过渡到消费导向,消费在经济运行诸环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研究消费,从消费需求出发进行生产,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利用消费函数模型进行消费数量经济研究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统计方法的不合理:制约我国集约经济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将其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议题.但我国为何至今没有实现集约经济的转变,它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普遍认为,制约我国集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最为本质的是体制因素,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而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不合理的传统GDP统计指标也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当我们为已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更应该时刻牢记我国的国情、关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省内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然,适度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要正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但也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木桶"原理,这一原理在经济层面上生动地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体好比一个"木桶",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份额“(√)型”演进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挖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要素分配数据,发现劳动份额具有“√型”演进规律,“水平型”和“U型”规律均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以此为经验标准,审视我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对一般演进规律的偏离,并探讨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步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城区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成为城市乃至区域的聚集汇和辐射源,并形成竞争优势.中心城区在所在城市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准定位,发展优势服务产业和特色经济,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对于我们研究经济规律、协调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部门来说,与其把它看成是一种目标模式,不如把它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政策的出发点也就是要从这过程中动态地进行研究.虽然增长方式转变在当前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同时还存在许多妨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有些因素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消除的.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这既取决于我们整个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更取决于我们体制转变的进程,所以对增长方式转变的认识,应该是一个渐进式.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作不懈的努力,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研究和实施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战明华 《统计研究》2004,21(4):21-6
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又可以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在这各个阶段当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这些不同的阶段就构成了经济中的多重均衡.多重均衡的存在为我们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衡  陈志勇 《统计与决策》2016,(19):114-118
对近年来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以及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剧是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的主因.文章在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后,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发现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较低的融资成本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从改革当前分权体制,官员考核机制与投融资体系入手,就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新内容,也是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最近,赵紫阳总理指出,在“七五”和以后的五年计划中,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并指出,今后统计产值,也要统计“第三产业”,不要让“第三产业”入另册,下面就建立“第三产业”统计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视角,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数字经济亦能通过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变量的中介效应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间接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据此,本文从厚植乡村“数字土壤”、统筹多维因素综合施策、重视中微观层面差异化特征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娜 《统计与决策》2004,(11):37-3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仅在我国的西部存在,华东地区也存在,如安徽省的情况就比较明显,该省在沿江一带,也就是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而人口占大部分的皖北地区经济很落后,这种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存在必将影响到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缩小该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而且也是安徽省整体经济步入新台阶的客观需要.为此本文研究该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存在原因,寻找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改革开放后 ,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公司制现已成为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如果说 ,当初立足于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是不得已的惟一选择的话 ,那么 ,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推进到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 ,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实质性变化 ,尤其是以产权明晰和责权清楚的民营经济依靠自身内在的活力成长壮大起来之后 ,我们仍将极为可贵的有限资源用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上。实践证明 ,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 ,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率也没有明显的提高。拿以国有经济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