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东方与西方的界线 ,缘起于十四世纪的东方学时代。西方民族主义的东方观始终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根源。诞生于西方、以文化作为研究核心的人类学 ,一直以“异文化”研究冲淡西方文化偏见为己任 ,努力在文化的比较和反思中揭示自我文化的局限性。这种研究不仅使原本鲜为人知的人文类型不再陌生 ,更使文化模式间的隔阂缩短了距离。就此而言 ,人类学不仅是联系东西方的纽带 ,也是使其文化得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马林诺夫斯基呼应了思想界新人文主义思潮,他通过坚持实证的科学方法,以及对人文领域的关注,形成了现代人类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特点。马林诺夫斯基将人类学的学科价值放置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中,同时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践支撑着人类学不断帮助人们走向对异文化的理解,走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将人类学带出了工具学科的局限。时至今日,在某种层面上,人类学家们仍然在马林诺夫斯基所开辟的道路上前行,逐渐形成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人文共识。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相似文献   

4.
极地文化的起源和雅隆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极地文化的起源 1.“文化”和“极地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物种——人,人类学中的民族学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的某一种群的内在结构、变化,要达到这些目的,其主要的探讨对象就是文化。《周礼》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用以教化社会,完成社会使命。因此,汉语“文化”一词的本意是指的“文治教化”,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文化知识”、“文化水平”之类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粗略分析与梳理,认为注重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法律文化资源,注重法律文化“一体”与“多元”并重是今后法律人类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本功,也是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以研究者深入调查点实地参与现场为特征的田野调查,是人类学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和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橡胶经济的发展,既有其自然之基础,又有其人文之动因。对橡胶经济背后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关怀,本质上也是对我国各民族间多元文化并存、多样生存空间的尊重和珍视。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农民、农业、农村社会变迁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构筑了城中村农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可避免其他学科可能出现的“文化解释”谬误.文章分析了社会情境影响下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和人类学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学科优势,从都市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等8个分支学科讨论了人类学的研究维度,也讨论了人类学参与研究中存在超域性、局部性和相对性限度,揭示了人类学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社会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斯及其著作《人文类型》,指出了他在社会人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文类型》一书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并对弗斯未能纠正发展其主张感到遗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略地勾勒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即从开始只研究非洲族群、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土著、美洲印第安人等的所谓“原始”、“野蛮”、“无文字”、“无国家”的简单社会,到后来研究亚、非、拉的复杂传统文明社会,再到后来又进而研究欧美工业社会;从只研究现代的“过去时”,到研究现代的“现代时”。文章指出这一研究的时空变迁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作为社会能动主体的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对包括自身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不断进行反思,进而加以革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的冲突始终是跨文化交流与交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人类学以独特的学科视角对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贡献了理论.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类学简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化”,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历史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历史向度,强调历史的多元特征、历史的文化解释和记忆对于历史制作的重要性。历史人类学的意义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从历史人类学出发对具体个案进行重新解读,使他们有可能赋予历史过程本身一定的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 ,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 ,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 ,然而直至目前 ,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 1 995 :3 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 ,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 ,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的研究始于“简单社会”,当从“简单社会”迈向“复杂文明社会”研究的时候,原有的研究范式面临着挑战。将学术视野聚焦于山西晋中介休市这样一个黄土文明所孕育下的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有三个重要意义:探讨从社区研究走向区域研究;开展中西方对话,形成新的人类学“复杂文明社会”的研究范式。因此将介休作为“实验地”的研究体现了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经验有可能对于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科学界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3年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与会者围绕“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这一主题,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保护和发展西部多元文化,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若干热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词经过多年的沉寂后 ,在 2 0世纪 90年代方才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内地学术界 ,此前更为常见的是“民族学”、“民族研究”、“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90年代后期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作为跨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社会文化人类学又取得长足发展。本文拟就近年来该领域的概貌和一些热点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20.
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野工作对于人类学来说已经超出了研究方法甚至方法论的意义。许多人类学家认为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唯一特征。本文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放在西方整个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来考察,提出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强调文化差异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选择标准和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