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着重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撑。包括利益与诉讼、公共利益与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概念特征三部分。  相似文献   

2.
公益诉讼的案例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在立法上的明文规定是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才出现的,经过了近十年的理论探索与司法实践。民事公益诉讼与一般民事诉讼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公益性,单独就民事公益诉讼的特点加以分析,是研究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集体利益,多数人集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一种是‘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多个单独可分割的个人利益的集合体。而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取前一种解释,即公益诉讼是指多数人集合的不可分割的集体整体利益。故环境公益诉讼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文就环境公益诉讼的涵义、原告资格和救济途径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国际公益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旅游是公益事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总结出国际公益旅游发展的四大原因,在借鉴国际上公益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分析我国发展公益旅游的可行性与迫切性,提出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思亮 《经营管理者》2009,(21):265-266
公益诉讼目前主要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虽然社会公益诉讼事件日益增多,但多处于尴尬的局面。结合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提出可能的路径选择,对公益诉讼面临的理论桎梏以及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6.
公益诉讼时当前盛行于我国诉讼法学界及环境法学届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围绕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制度设计做了大量研究,而在公益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的认定成为公益诉讼发展与完善的第一道槛,本文认为只有从具体国情出发,研究诉讼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实现程序与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2012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增设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后,涉及“污染环境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违法行为日益得到关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规范较晚、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民事公益诉讼的时效性尚未完全发挥。本文拟通过对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现有诉讼模式进行评析并对民事公益诉讼模式适用提出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案件,在没有行政相对人或相时人不愿、不敢起诉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公益诉讼不等于公诉,它既可以由国家授权的检察机关或政府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也可以由利害关系人以国家授权机关的名义或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我国,检查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是关于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而提起的诉讼。当前,经济公益遭受侵害的情况客观存在并日益突出,公益诉讼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对传统诉讼法进行理念性更新和突破的新型诉讼,排除了传统的将原告资格限制在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适格理论的阻却。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授权检察机关或任何公民和组织均可为维护社会经济公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0.
公益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产品的销售,但长远地看,它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间接地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售等。美国一项对469家不同行业的公司的调查表明:资产、销售、投资回报率均与社会公益成绩有着不同程度的正比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公益捐赠监管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民众慈善捐助的信心。本文重点是针对我国公益捐赠监管不力的现状,尝试在立法层面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公益讲座要想立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公益讲座市场,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和受众需求实现创新与突破,找准定位、办出特色,还要加强策划宣传,反对过分追捧名人,追求轰动效应。提倡图书馆讲座活动要与相关文化形式相融合,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真正起到传播先进文化,传承文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环境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环境公益诉讼是国外普遍应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国外已经趋于完善。目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在我国学界有很大争议,但主要围绕检察机关、公民、环保非政府组织三类是否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为题展开。本文结合全国首例环境公益行政诉讼,分析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企业在公益营销运作上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公益营销不成熟运作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力图使企业从战略层面去有效实施公益营销。  相似文献   

15.
王裕 《经营管理者》2013,(28):229-229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其发展历程还非常短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正在从单位制向社会化发生着转变。公益创业组织作为一种以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具有着两个极为明显的特征:社会性和创业性。关于公益创业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相关的实践却很早就开始了。本文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就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钱玲  杜兰英  侯俊东 《管理科学》2019,32(3):120-134
  伴随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慈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微公益这一新型公益参与模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相关研究表明微公益的某些特征有助于吸引个人参与公益,但大多集中于对微公益的现象描述和概念分析,缺少对微公益促进个人参与公益内在机理的深入探析。         梳理微公益特征和微公益个人公益行为驱动因素等已有研究,运用焦点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识别微公益特征的3个维度,即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社交媒体策略、可参与性。基于微公益特征-信任状态-公益参与行为框架,基于346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微公益特征因素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搭建了微公益特征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之间的桥梁;微公益的3个特征维度在促进个人公益行为中的作用不同,社交媒体策略和可参与性通过认知信任激发个人公益浏览行为,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和社交媒体策略通过情感信任促进个人公益贡献行为;个人公益参与者的认知信任影响其情感信任。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系统识别了微公益的3个特征维度,厘清了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深化了对微公益的认识,拓展了信任理论和个人公益行为理论在非营利组织营销领域的运用。研究结果可指导微公益实践者根据公益目标,组合运用微公益的特征因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公益营销方案,吸引个人的广泛参与;也建议微公益实践者认识到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差异性,更细致地对微公益参与者进行信任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RICF数据库中省级公益基金会年报数据与相关省份的统计年鉴数据,实证检验在不同的认知偏差因素作用下,基金会的管理成本对其获取捐赠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基金会的相对管理成本会更显著影响捐赠收入;在公益基金会认知程度更高的地区,辖区内基金会获得的捐赠收入越高;同时,认知程度能够正向调节基金会的相对管理成本对其获得捐赠收入的影响。据此,基金会应当根据该地区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与捐赠者认知的状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有支持起诉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也有介入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例,但是其诉讼地住至今在法律上无法明确.目前,公益诉讼主要是环境污染和国有资产流失两大问题,由于传统的诉讼法律上原告必须是"与之有直接利害关系人".公共利益处于无人救济或者是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所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讨论是必要的.本文仅从现实基础、历史基础、理论基础、价值基础、法律现状五个方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与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二者之间也从传统的互不干涉,逐渐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但从我国社会工作事业与公益慈善事业相互融合的现状来看,仍旧存在众多问题急需解决,如何加速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首先对社会工作事业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社会工作事业与公益慈善事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指出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事业与公益慈善事业融合发展的困境,最后提出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技术支持和社会行动凸显的有利环境下,自身固有公益属性的复合型公益网络可以以社会公益组织为轴心,触及不同的社会需求群体,在资源分配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与公平。以“太阳花”为代表的南京江北新区残疾人公益组织以推动空间区域分配和群体资源分配为抓手,建构了以生存空间拓展为基础、资源编排为手段、行动建构为策略的公益发展复合路径,推进了政府监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市场支持体系合作关系的发展,整体提升了公益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