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撤诉,是指存民事诉讼中.原,占或上诉人向法院撤回已成立之诉.不冉要求法院对他于被告或被卜诉人之间的民事争议做出裁判的诉讼行为.民事主体在其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与他人发乍争议时,有权以起诉的方式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来解决纠纷。但是,存诉讼进程中.当事人可能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因达成与对方当事人的和解或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不能被法院认可,再继续诉讼已毫无意义。为了避免负担继续诉讼所带来的财产之损和精神之累而主动撤回已成立之诉.  相似文献   

2.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项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因此.被上诉人只能基于上诉人的上诉请求被动答辩,即使存在合理的、独立的请求,也只能被视为抗辩理由.二审法院不予审查,从而造成实体判决的不公。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上诉利益又称不服利益.是指原审法院做出当事人不利.可由当事人诉于上诉法院要求予以改判的裁判结果之一部或全部。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异议之诉具有进步性,有利于加强对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民事诉讼法》中的这一制度仍然存在不足,如效率不高,违背审执分离原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其法律功能。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  相似文献   

4.
执行异议之诉是执行救济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执行异议之诉中,以案外人异议之诉最为普遍。本文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涵义分析谈起,经与国外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比较,提出我国设立案外人异议之诉的适用情形,以期对我国民事执行中的实际操作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以解决诉权和是判权关系为主要课题,而这两者之间的制约和反制约的关系却常常对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和效率构成了阻碍,检察权作为一种“第三种力量”适当地介入民事诉讼,将形成一种“三权制衡”模式,从而使诉权和审判权的潜在功能得到最大限工的释放,最终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鉴定程序机制实践中暴露出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不规范和缺乏操作性等阻碍审判权良好运行的不少问题。民事鉴定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应当结合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完善现有鉴定程序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作为对法官认知能力缺乏的补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民事审判工作中,在大大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也暴露出重重问题。本文以涉及房屋价值评估案件为视角,分析基层法院法官在民事审判中对案件评估鉴定的权力旁落和出让,并通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关于司法鉴定理论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建立专家陪审员、专家辅助人和鉴定人三位一体的协助法官审查鉴定结论的模式,防止民事审判权的异化和分解,增强对司法鉴定的监督和制约,使其在准确认定事实、发现客观真实方面发挥良性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8.
民事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之一。文章分析了检察机关抗诉与法院审判的矛盾、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某些缺陷,提出从起诉、参诉、抗诉等权利方面完善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调解与判决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诉讼纠纷的重要方式,两者都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和谐与稳定,如果偏向哪一边,会影响审判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阐述民事审判中法院判决和调节的冲突与平衡,在实践中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为了完善执行救济制度,赋予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应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异议之诉、分立审执机构等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现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进行改革与修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关预防性诉讼制度之规定较为欠缺,民事诉讼机制未能有效地发挥预防纠纷和损害的发生之预防性司法功能。笔者借鉴域外的预防性民事诉讼制度,对民事预防性之诉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为了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 ,保护公司或全体股东的利益而设置的。但仅实体法上赋予股东诉权 ,没有程序法上的配合 ,股东也难以实现诉权的行使。因此有必要在程序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民事调解制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之一,同时调解制度也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活动。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被视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很多民事纠纷案件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它不仅仅能够快速地解决纠纷,提高司法效率,而且对当事人双方之后的关系损害度是最小的,有利于社会稳定,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迈进,人们的观念不断地改变,调解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和稀泥”、“以劝压调”、“以判压调”、以拖压调”、“以诱压调”等等。本文试对调解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叙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魏铭皓 《科学咨询》2006,(21):21-22
现代民事诉权滥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当尽快建立有效的制度来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使受害方及时地获得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从而使民事诉讼的最基本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事诉权滥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当尽快建立有效的制度来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使受害方及时地获得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从而使民事诉讼的最基本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着重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撑。包括利益与诉讼、公共利益与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概念特征三部分。  相似文献   

17.
罗军 《决策与信息》2010,(12):44-44
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保障手段。诉权贯穿于当事人诉讼活动的全过程,在诉讼程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体现了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证据法并不是关于证据运用程序的法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以何种依据来确定民事证据立法的范围,是制定民事证据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证据立法的特征和趋势进行简要介绍,和在美国内有关学者观点进行分析借签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的范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采用多元 化的模式,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难题;似乎在合理的形式下实则是与民事诉基本法理的严重矛盾;完善当事人再审启动程序,修正司法救济“全能化”的观念,以重新构造我国的民事诉讼再审启动程序制度、本文拟就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是他人犯罪行为的承受者,然而,在刑事诉讼中,以公诉人和被告人作为具有对抗性的两造,法律和舆论往往把焦点放在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上,而被害人的诉讼利益则容易被忽视,甚至成为附庸。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刑事诉权是社会发展结果和司法实践的需要,然而,犯罪既是公共利益的"杀手",也是严重的私人侵权行为,被害人有私权请求权,在刑事诉讼中,应构建和完善被害人的刑事诉权,实现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