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2.
西方语言学上洪堡特的“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原则、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有助于从哲学思辨角度认清语言的内在矛盾本质;音义关系语言与思维关系思维的自否定关系,这三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终极基础在于人的感性实践。基于这样的探究,既可使语言现象的生动丰富性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也可利于语言学的研究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是贵州省人数居多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人民操用布依语、莫话、甲姆话(锦话)三种语言①。本文的“布依语”,是布依族共同体内自称Buxqyaix的这一主要组成员操用的语言,布依文为Haausqyaix,也就是现行布依文的基础语言。布依语在口语和长篇材料中不时有一些句子或结构,从字面上分析是不通的,姑且称之“难句”;从语法角度分析,不符合布依语语法常规,不妨称为“特殊句”。这些难句,特殊句,如果能从语言学知识上予以解释清楚,或许会对布依语语法的发展史提供某些线索,有助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两大主流—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TG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F语法),各自为政,水火难容。本文从理论基础、语言哲学思想、语法观、语言观(语言性质、句法论、语义论、语用论)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多维对比,对比了对两种语法的主要差异从而以示其区别,最后分别探究了两种语法的局限性,并做了试探性展望。  相似文献   

5.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6.
“使役”(cause)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在语言之中的语法表现,通过几种语言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分析出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分别处于三个层次:用可以作为使役形式标记的词汇组合成的语法结构层次、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形成的形变层次和没有表层上的形式识别标记但通过语义层的分析可以得到识别的零形式层次。本文从现代汉语“使役”这一语义分析出发,试图建立所论及的语言在“使役”这一语义要素的语法表现形式上的联系。我们认为这对于语言普遍性的研究是会有意义的。而把零形式作为“使役”语义表现的一个形式层次,则具有很大的思辨价值。  相似文献   

7.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从象征性、概括性和认知性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语言的基本特征。Langacker把人的语言能力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从认知角度上对语言结构作出了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科学的而不是随意的解释,这正是“认知语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根据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下位分类和配价研究的理论,我们把《庄子》730个形容词从意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分为四个大类七个小类。《庄子》形容词一价形容词的基本句式是“S+PA”;二价形容词的基本句式有三种:(1)N1+A+於(乎、若、如)+N2;(2)N1+A+N2;(3)N1+A+Q。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关于范畴的表达论问题,有的语法著作已有论述,如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而从语体的角度研究表达的目前还不是很多。本文从语体表达的角度,选择“时间”范畴,从(一)时间词语的特点及其选择,(二)时间的形象化表达,(三)时间表达的语法形式特点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文艺语体“时间”范畴的表达特点,以做为语体表达论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张先亮,李爱民“语法”这个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这种规律在具体语言里只有一种;二是指人们研究语言所总结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就不止一种.它会因人、因方法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语法体系的分歧就是针对这一含义而言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法(ChgnitiveApproach)又名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Approach),它依据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60年代初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知法取各教学法流派之所长,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影响最先进的教学ie一第三代外语教学忠卡鲁尔认为第二语言是知识的体系,外语学习主要是对所学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分析理解和掌握语言结构。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会随着语言在有意义的情景中的使用而得到发展。认知法的积极倡导者,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NoamChoynsky也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  相似文献   

12.
论语法教学     
本文从社会发展对语言的需求及语言的运用来谈语法教学的优劣:在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语法教学具有较大的缺陷性;在中高级学习阶段,语法教学则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ambiguity)、动态性(dynamic)、可塑性(plasticity)这三个术语最能概括维尔比夫人的语言意义特性理论。模糊性是语言意义的内在特性,持续进行的“翻译—解释”活动赋予语言意义动态性,可塑性则是语言意义对具体语境的“适应”,是维尔比夫人“对话”思想和生物视角的体现。本文探讨了维尔比夫人意义理论的三个特性,凸显了意义与语境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其意义特性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毛泽东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语言观的基本观点是:坚持“言之为贵”的认识观念,准确科学地把握语言的本质;充分认识语言的内在规律,注重语法、逻辑、修辞;加强语言词章修养,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提倡下功夫学习语言,“有的放矢”地运用语言;着眼语言的历史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风,推崇文风通俗化、简明化。毛泽东的语言观来自他本人语言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形式逻辑不是思维科学,而是关于推理的形式科学,辩证逻辑与它并无高低之别。其逻辑规律是语言世界中关于推理形式的规律。从现代逻辑观点看,黑格尔所谓“甲是甲”(“a=a”)的命题形式包含(陷于)矛盾,是空洞的、抽象的同语反复,违反形式逻辑本身,“一切东西(事物)和它自身同一”等意见,完全是他从逻辑方面或从本体论方面对同一律等三律乃至形式逻辑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语法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盲在说明汉语中没有“语素”这个语言单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①语素成词不成词的提法违反逻辑。所谓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都是真正的词。汉语的词是单音节性质。②词和短语的划分不存在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的矛盾。所谓的语法词和词汇词实际上都不是什么词,而是比词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语”。词和短语划分中出现的问题仍是由“语素”的提出而引起。③全部汉语,包括口语、书面语、科技用语、日常用语以及文言成分和方言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不能为了确立“语素”的存在而对语言材料做种种切割和分离。  相似文献   

17.
语法研究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即“正用”,惯用法研究习惯用法即“惯用”,错误分析理论研究语言错误即“误用”,但是,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正误不分,更不清楚什么是“正用”,什么是“误用”,什么是“惯用”。本文先对一些模糊概念进行定义,然后探讨语言正误的情境依赖性最后指出克服以往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式语言教学的种种弱点,并提出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反义词属于语言系统中的一种词义类聚,不仅具有揭示对立关系的功能,且在语言上呈现对称性。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日语虽然秉承了语言的共性,但由于独特性而导致其用言反义词在词性、用法、词义和肯否上的非对应性。这种特点集中在“味道”、“气温”、“感觉”和“颜色”等方面,并体现出“互补性、阶段性、对立性、文化性”等特性。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对活用用言的语法资源,完善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日语词汇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宇宙人生之规律,可用“多、二、一(0)”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它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源,也可从辞章中寻得其具体呈现。而落到辞章章法上来说,则包含三种:一是“(0)一、二、多”的顺向结构,这是从创作面,亦即“写”来说的;二是“多、二、一(0)”的逆向结构,这是从鉴赏面,亦即“读”来说的;三是“多、二、一(0)”的往复结构,这是从创作、鉴赏两面,亦即合“写”与“读”来说的。  相似文献   

20.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