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竞争力不足。比较优势是基础 ,竞争优势才是核心 ,才是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西部民族地区只有抓住机遇、利用机遇 ,转变观念 ,改革体制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找准产业升级的正确方向 ,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资源特色和生态特色的知识化工业 ,把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民族地区工业的竞争优势 ,以知识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农牧业现代化 ,将工业化革命进行到底 ,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区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版图上,东部和西部的巨大落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东西的界线如何划分?影响中国西部文化的文明形态包含哪些特殊的内涵?它怎样影响民族心理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西部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倡导全国人民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给我们无比美好的憧憬,更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郑重宣言.本文主要从经济建设的视角来论述在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更新发展模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实施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发展绿色科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建立健全制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61-66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行动纲领。基于旅游视角可提出美丽中国因何而美、到底多美、美有何用和如何更美的四层追问,并从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剖析美的成因、美的评价、美的价值和美的建设问题,从宏观上架构起美丽中国旅游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5.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和中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光 《社会科学》2003,(5):32-39
文章认为,“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反恐怖战争的打响,使上海合作组织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塔里班政权的垮台和中亚地缘政治的剧变也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2002年6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从战略高度规划下一步的发展,在加强自身机制方面采取了重大实质性步骤,为该组织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稳步向前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在新形势下的稳步发展,必然对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预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冯友兰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对中国文化与工业文明或科学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中国周末的哲学中有三派:道家是自然派,墨家是人为派,儒家是中间派。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倾向于自然派。这三派之间的激烈论战是以墨家的失败而告终的,致使向内寻求幸福的自然派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居统治地位。这就是中国长期没有科学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人为派对自然派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朝向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的转型,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华文明之宗就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理念,这种理念终将促使中华文明转向或复归它所固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黔、川、滇与陕、甘、宁、青等西南、西北7省(区)的工业落后状态,促进了我国西部的工业化,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西南、西北地区涌现出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同时,推动了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类型的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变,为其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社会主义采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行政命令制,悖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导致了生态悲剧.我国在半个多世纪的传统工业化历程中所造成的生态困境,引发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思考.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出发,利用社会资本分析范式,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对变革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作用、对提升生态意识的作用等几方面来分析社会资本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执政理念隐含在政党的执政活动之中,并通过各种执政活动回答"为谁执政"、"怎样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为谁执政)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手段(怎样执政)的运行结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西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集群化发展。本文建议西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主张政府宏观引导为主,同时旅游企业自身积极融入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涵  刘晓鹰 《阴山学刊》2005,18(6):87-92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利,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理论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的区域发展思维。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三分构想”的提出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5.
论司马迁的西部人文地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史记》有关战国秦汉时期西部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与民族地理的记载与论 述,对司马迁的西部人文地理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司马迁是历史上较早关注西部并进行了理 论总结的学者。作为西汉杰出的思想家与史学家,司马迁对西北历史地理特别关注,作了不 少精辟阐述,主要反映在对西北政治地理格外看重,提出了“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 常于西北”的重要论断;此外还对司马迁的西部经济地理及民族地理思想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林海 《河北学刊》2006,26(3):102-103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7.
蒋重跃 《河北学刊》2006,26(3):98-100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8.
杨共乐 《河北学刊》2006,26(3):96-98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9.
易宁 《河北学刊》2006,26(3):100-102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诉求。它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反映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其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它的确立对丰富和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