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少功视写作为奔赴精神家园的途径,纵观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不断地在学习、创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从"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文体探索与世纪初的"新乡土文学",韩少功创作道路发生的转变引导着文学界的思考方向和写作热潮,探析韩少功小说的创作道路成为了解其个人和整个文学界发展轨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的《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由于寻根文学既面向世界又注目民间,所以这篇小说也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又有异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美学品格。通过主题意蕴、话语层面及写作情态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爸爸爸》的出现,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有人将它置于韩少功的创作过程中来确定其位置,有人将它同“寻根”热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有人视它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转折期的代表作之一。在我看来,《爸爸爸》乃是一部典型的象征小说,而近年以来,由于对小说特殊的表现力与深广的概括力的追求,象征性小说已由八○年以前的零星浪花而渐成江河奔腾之势,所以,将这一引人注目的作品置于象征性小说的潮流中予以评价,也不失为一桩相当有趣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 在以往的文学欣赏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事物外部规律来理解文学艺术的风彩,多以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来分析作品的艺术魁力和艺术价值,所以人物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等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评价的主要标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维的解放,我国当代文学从伤痕反思走向了寻根.从王蒙的《春之声》、《蝴蝶》到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及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意识流、荒诞派、立体派、未来派等新方法的引  相似文献   

5.
当代寻根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学正时兴“寻根热”。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有那么多的作家,韩少功、阿城、李杭育、贾平凹、徐晓鹤、蔡测海……投入了这个有意义的文学运动;有那样多的作品,《最后一个渔佬儿》、《爸爸爸》、《老井》、《太阳底下的风景》……出现在各种文学杂志上。这一新奇而又带有几分神秘的文学思潮,唤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重新审视和思索。“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韩少功的焦灼之状溢于言表,一个伟大民族的后裔的责任感震撼着人们的心。这是一个青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1984-1987年出现的几部经典寻根小说文本的分析,在阿城、韩少功、王安忆、莫言等人的创作中寻求寻根风景的特质,并将寻根文学还原到80年代思想史的谱系上进行考察,发现这些"根"的意象作为历史的譬喻装置与隐喻性的扩张而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开始,韩少功扮演了一位"寻根"者的角色,其独具特色的文本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寻根"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念,是韩少功文本创作的内驱力,在不同时段形成不同的创作景观,而文化、人性和乡村(自然)命题是其"寻根"永恒的追求,它们在"寻根"过程中呈现共时性,共同构建了韩少功及其文本创作的经久魅力。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将视野转向处于民间原始状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现代性语境下西方社会所关注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具有疗救现代性文明病态的效果,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具有揭示、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和通过对原始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表现唤起现代人生命活力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现代性反思的深入,对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的双重价值的关注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马桥词典》和《暗示》是韩少功在“寻根文学”陷入内外夹击后,为缓解危机所做出的创作转型,其转型明显受到昆德拉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对此,陈思和先生认为《马桥词典》是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创作经验的启发之作,而非模仿《哈扎尔辞典》的低劣之作,但他认为这种影响仅限于借鉴辞书之形。事实上,《马桥词典》不仅借取词典式结构之形,而且深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意义内蕴之实。《马桥词典》及之后的《暗示》借用词典式小说的叙事结构,以崭新的体察方式,成功道出言语背后藏匿的与日常体验相抵牾的人生体悟,实践并拓展了昆德拉的小说文体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汪曾祺创作的《大淖记事》为代表,与同一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写少男少女爱情的作品作比较,认为汪曾祺小说不同于同时期小说的魅力主要在于:(1)抒写真实自然的感情需求与生活方式;(2)我行我素、去功利化的写作方式;(3)继承了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1.
蒋子龙是新时期文学中“改革文学”的先导,十几年来,他创作了一批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作品。笔者在本文中想就蒋子龙的小说创作中的美学追求,略谈几点拙见。一、蒋子龙创作的轨迹蒋子龙自一九六四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散文而涉入文坛。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新站长》,这是他的处女作。自七十年代开始,他陆续发表了《三个起重工》、《进攻性格》等十几篇反映工厂生活的小说。一九七五年,他因创作《机电局长的一天》而成名。这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作家胡柯,1935年生于大庸。大学毕业后即进行业余创作,且入迷成瘾。60年代初在县文化馆任文学专干。说是“专干”,其实不专:为了辅导文学新人,四大文体都要尝试;采编民间文艺资料,更是日常事务。后来又主编自治州党报文艺副刊,后来又担任《雪峰》文学杂志社主编。小说创作数量可观,发表、出版3部长篇:《映花河畔》、《叛将风云》、《雾山野男女》;中短篇已结集的有《鸳鸯岭》。创作小说累计近百万字。我们关于胡柯的研究将涵盖他的全部创作,本篇评论则止于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3.
作家周克芹正沿着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探索前进,不断地有引入注目的新作问世。继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后,近年来又陆续发表了《勿忘草》(《四川文学》一九八○年四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四川文学》一九八一年八期)等好几个短篇小说,它们继续保持着作家在过去创作中已显露出的生活气息浓郁、文笔补实清新的艺术特色,而有些篇章,在反映农村的现实矛盾和农村新人的精神境界上,又有某些新的开掘,闪跃着新的光采。最近,他的《勿忘草》被评为一九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山月不知心里事》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几个全国性刊物先后选载,表明作家的艺术创造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我们为周克芹创作上新的进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14.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相似文献   

15.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16.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二十年代曾经在北京读书、生活,并从事革命工作。同时,他怀着对文学的强烈爱好,涉足文坛,“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报仇》就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之一。短篇小说《报仇》写成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一日,发表于《晨报·副刊》一九二五年四月七日,署名曲秋。这篇小说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拂去岁月的霜尘,人们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那并未消蚀的思想和艺术的光泽。应当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这篇小说是一个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特点具有清晰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伤痕"、"反思"文学阶段,韩少功小说文体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再现生活真实的叙述视点、以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模式、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这三个方面。"寻根"文学阶段,其小说文体以非理性的话语模式、寓言化的人物塑造、非常人的叙述视角为特色。"词典体"小说创作阶段,混沌态的时空观、"碎片状"的结构模式、民间性的叙述话语共同构成了此时期的小说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端木蕻良是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科尔沁旗草原》这部史诗性的长篇巨著中,而且也体现在他流亡关内时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在短篇小说中,他对民族斗争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对都市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对自我身份的复杂性进行了真切的剖析,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融入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9.
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纪实文学的创作处于低落状态之时,刘恒的《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的《烦恼人生》(1987)、方方的《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  相似文献   

20.
扎西达娃从1979年开始到1982年底,先后在《西藏文艺》、《萌芽》和《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八篇小说。其中《朝佛》获1980年西藏自治区优秀短篇小说奖,《归途小夜曲》获1982年度《萌芽》文学创作荣誉奖,《沉寂的正午》、《江那边》分别为《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所转载推荐。作者是一个年仅二十三岁的藏族青年,对现实生活观察敏锐,勇于创新,笔下跃动着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