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凌凌 《中州学刊》2012,(5):203-206
最近两年来,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当下中国的信息和舆论传播环境日趋多元,以官方媒体和微博为代表的主要传播平台,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两个"信息场"和"舆论场",撕裂着社会的价值共识。微博从三个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多源挑战信息控制;舆论多元挑战"舆论一律";社会动员挑战社会管理。政府应转变理念,采用新的思路调控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透明阳光政府,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赢得民众信任;参与舆论竞争,成为新舆论环境的"领唱者",用回应民众诉求来赢得舆论支持;尤其要注意防范微博的社会动员功能所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公安微博以其互动式表达、扩散性传播的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引导网络舆情、提供警务服务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舆论生态调节作用。在肯定公安微博传播优势和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其功能的拓展。因此,要提升公安微博舆论宏观调控价值,需要其内在运作机制和外在制度保障上的再构建,即加强公安微博法规建设。建立由问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认证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机制构成的一体化制度保障,倡导公安微博模块化、透明化的经营意识,真正树立起“意见领袖”的舆情引导地位,不断提高网络时代应对突发事、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博改变了官民互动的格局,提升了公众参与度,培养了公众的民主意识.但政务微博在发挥其畅达性、高效性、亲和性等诸多优势时,也普遍存在着对网络谣言、突发事件应对不及时,甚至发布不实信息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的机制,以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因势利导地做好网络舆情的沟通和引导,打破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胜少败多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成为推动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然而,也应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了解,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出现缺位。同时,微博也成了谣言滋生、扩散的重灾区",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恶意炒作和左右网络舆论、操纵网络民意,形成"网络暴力",将公共事件进一步变成社会行动,直接危及社会稳定。为此,应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转变,重视政府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复出机制;推进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加快培养微博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新媒体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在深入剖析案例基础上,使用博弈论模型验证了二者关系.国家对网络舆情治理策略分为柔性治理和刚性治理.其中,完善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制度建设、构建系统高效的法律体系属于刚性治理政策,倡导网络文化道德建设及行业自律、加强信息公开则属于柔性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6.
7.
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并非事件在网络上的简单映射,其掺杂了与社会背景因素相关的情绪、倾向和立场。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爆发阶段,其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网络";在网络公共事件形成爆发之后,政府的应对、当事者的行为表现等因素又会被网络聚焦,这时其舆情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过程性助推因素+网络"。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失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件的特殊性与社会问题的普遍性、资讯的泛滥与诉求的堵塞、"体制性迟钝"与社会情绪的敏感、"搞定管控"思维与"搞大扩散"意识、操弄"真相"与制造谣言,这些相对的因素要么重合叠加,要么反向撕裂,造成舆情的失真与变异。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治理是一个去除连带因素、打破风险发作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事论事,还原真相,还原是非,是平息事件、释放风险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舆论格局,给政府带来严峻挑战。面临这种新挑战,当下我国政府的舆情管理仍然延续传统,即以管控为内核,以应急为重心,以平息为旨归,距离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仍然有较大距离。基于治理理论,政府除了保障言论自由以及与媒体进行互动传播之外,还要与舆论中的多元主体形成互动和对话关系。基于这种新型关系,推动舆情治理现代化,就要在坚持政府主导性的前提下,培育网络舆情治理的多元主体,并用法律界定清晰的权责界限;以内部的整体性治理和外部的互动机制为重点,创新舆情治理机制;以互动为重点,打造舆情治理平台,创新舆情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双重影响下,舆情场域发生了明显变迁,社交媒体平台的舆情治理不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对象,自身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风险。面对社交媒体舆情治理日趋复杂化的状态,必须要坚持复杂的治理现状需要简约的治理机制的立场和方向,以简驭繁,围绕"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治理目标,建立一个简洁高效的组织体系。作为核心治理主体的政府,应以"规范权力"和"保护权利"为原则,与公众以及营利性社交媒体平台之间展开互动与对话,从而真正实现"一核多元"各归其位,让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变成一个简洁流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当下,网络舆情空前活跃,大众对民生、贪腐、道德等社会热点高度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与倾向也显现出来.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网络空间中消极情绪的蔓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这是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民意调查是精确新闻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决策和传播。欧美国家都比较重视运用民意调查进行舆论引导。发挥民意调查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应利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确保民意调查机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意见领袖呈快速发展之势,活跃于高校的"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与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微博时代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提出了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面临的一种新形式的危机.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实质是政府形象危机问题,与公共事件危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由于受网络信息串联、群体集化的影响,政府网络舆论危机与其他媒介所产生的危机也有不同的特征.政府网络舆论危机虽然危及政府能力体系的发挥,但是也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对话创造了机会,为政府与公众之间重新互相理解提供了契机.只要及时科学地处理危机,稀释危机效应,通过理性的协商与对话,还是可以在新的高度上重塑政府形象,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共舆论:美国民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干年来,人们对美国民主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倾向,那就是重视民主制度和法律文本的解释,这种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现象的分析,而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往往被忽略了。美国民主的运行实际上是建立在公众对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公众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民主制度的合法性来源,是民主制度的社会支撑,如果撇开公共舆论,美国的民主也是不能够成立的。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公共舆论的结构和分布状况,指出公共舆论对于民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不仅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给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较大压力。厘清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演进特征,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与谣言治理意义重大。在现代网络社会,随着交往实践的普遍进行,从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来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的生成,是网络议题、网络交往和网络传播相互作用的结果。受网络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又呈现为非线性的发展演进趋势,极易引发“蝴蝶效应”造成舆论秩序失范,甚至导致“塔西佗陷阱”的舆论信任危机,给疫情防控带来复杂变数。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治理机制,有效管控舆情,提高疫情防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NGN时代,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舆论形式:一是具体事件引发的舆论;二是价值观念与信念形成的讨论性的舆论。舆论的情绪色彩浓厚,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的舆论情绪。NGN时代,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可能主要集中在与国家的基本国策或有关的事件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即为集体与个人意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将持续加强,网络舆论会对民众产生积极与消极两种影响。  相似文献   

17.
舆论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为导向.每一个舆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拓宽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手机能够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舆论的有效形成,但是也会引起社会恐慌.通过全面了解手机舆论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在与传统媒体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手机舆论监控与引导的方式,为打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手机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安全,舆情治理关系民心所向。基于重大疫情防控下的网络空间呈现出前兆性缺失、全民性参与、持续性诱发的舆情特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辐射效应,造成深层次的结构性社会影响,导致了社会心态的转变和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以信息、情绪和制度为视角的网络空间中,信息场域混乱导致信息失衡、非理性表达导致消极氛围、制度效能不足导致治理式微的实践困局,网络舆情空间乱象频发。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应以维持信息生态平衡为基础重建信息场域,以引导正面社会情绪为指向重塑情绪氛围,以发挥制度治理效能为动力重构制度体系,以此构筑战疫精神堡垒,凝聚民族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林 《南京社会科学》2012,(2):117-122,153
对“监督舆论”的误读,是反对舆论监督接受监督论者的症结所在.舆论监督的公权特性,舆论监督的突出问题,以及有效监督措施的缺乏,凸现了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对舆论监督的监督,应该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而不是压制和消解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自律层面推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严密的采编流程规范、严厉的责任追查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在他律层面解决监督依据、明确监督主体、创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现实中的社情民意的复制、重构与超越的网络舆情,作为由民生构成“主体”,民意与民主构成“两翼”的网络舆情,其瞬时到达、瞬间爆发的爆破力越来越触动着城市政府的公共安全神经,越来越幻化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新症侯.城市政府必须超越治理它的认识危机、“他者”化和“硬引导”等问题域,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方法论,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设置舆情“防火墙”,发挥“主场优势”,确保地方网络成为舆情引导的最短路径,建立“巧引导”范式,形成引导的“网上网下统一战线”,制度化标志性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