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作为影响全面发展的相对短板,党和国家对作为公共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细胞——基层公务员队伍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与责任,因此,对基层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的再思考显得必要而迫切。本文基于当前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频发和持续现象,从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和促进自我修养提升三个维度全方位探讨基层公务员行政道德体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伦理在经济、政治、组织人事、履行职责、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失范现象,其成因主要在于传统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伦理法制不够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需要采取增强公务员公共责任意识、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伦理立法、完善公务员职业伦理监督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公务员职业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3.
行政伦理是公共伦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所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伦理规范的总和,是行政权力的使用者(行政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1]。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过渡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某些行政主体由于受到利益的诱导,置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层政府公务员激励机制对激发基层公务员的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基层政府的管理和行政运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面对面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赣州市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在阐述并分析了目前赣州市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其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问题,并结合双因素理论提出了一些对于完善赣州市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虽然近年来我国行政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严重损害着政府的公正形象,败坏着社会风气,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历史文化、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禹政敏  刘锐 《理论界》2004,(4):117-118
一、提高公务员行政法律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和决定其对依法行政的态度。可以说,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渗透于行政法制工作的各个环节,影响行政法治的进程。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作为执法者,是否具有充分的法律知识、丰富的执法经验、强烈的正义感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新问题和在缺乏法律明确规定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理解、决断,决定了法律被执行的情况,影响法律作用的发挥。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公务员必须树立以下行政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7.
魏楠 《南方论刊》2011,(10):69-71
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本文从经济社会环境急剧的变迁、压力型体制、公共人事制度、组织文化以及基层公务员个体因素几个方面入手,从宏观到微观对该问题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公务员行政权力的行使在我国依法行政的研究中更具有现实意义。行政的自由裁量对公务员权责的要求、公务员制度调整机制的内在能动性以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趋势,都证明了公务员的权利、责任是促使其依法行政的制度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9.
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在广泛调研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基层公务员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提出了拓宽基层公务员来源渠道、加强基层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改革基层公务员管理体制、强化人事部门责任等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公务员流动趋势日益显性化的今天,构建公务员流动评价机制对我国公务员的流动状态进行科学而动态的评价非常必要。通过对公务员个人身价的分析和流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促进公务员个人和行政组织在互动影响中找到“流”与“留”的结点。  相似文献   

11.
地理环境制约了雅典国家农业的发展。从量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在城邦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据支配地位 ,难以维持城邦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质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了 ,属商品经济范畴。因此 ,雅典国家的农业不足以说明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不足为论证城邦社会农业特征之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发展将呈现出七大趋势:民族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城市社区将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单元;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重要变量;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国际移民新群体的身影逐渐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构将进一步走向深化.综合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民族纠纷.  相似文献   

13.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大量种植,导致西北地区百姓防灾、救灾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6.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8.
确立共青团工作的一般原则包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共青团工作自身作为系统的内部条件。二是构成共青团工作环境的作为系统的外部条件,即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唐代小说落第士人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屡屡落第,有坚持不懈而终成正果者;第二类是落第后,饥寒交迫漂泊他乡,甚至魂归异乡者;第三类是经受落第的打击后,归隐或甚至出家者。其中第一类主要出现在盛唐到中唐的小说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后两类主要出现在中唐以后,特别是晚唐的小说中,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走向衰败过程中士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0.
西藏是我国特殊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开发对西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应对西部开发,就必须重新认识西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