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破美学研究中的传统禁锢常谢枫历时两千余年的美学研究始终未能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对美学寄予厚望的各国人民的遗憾。由于这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美学至今仍像是一个堆放各种概念、范畴、学说的展览厅。对美的本质研究步履艰难这一事实,中外美学家皆有很深的感...  相似文献   

2.
美本质研究的重要突破──评常谢枫先生《“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骆弘自从维特根斯坦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疑问之后,西方美学家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它是一道伪题。这种不断增长的怀疑和美本质研究的日趋萧条引起了西方人对美学学科的冷漠。中国者虽然多数都不...  相似文献   

3.
勿庸讳言,美学,这里主要指哲学美学,在当代已经愈来愈深地陷入理论泥淖之中,由"美的本质"所涉及所派生出的一系列理论难题纠缠了人们上千年,几乎已经让人们失去了解决的信心(西方美学家便公开放弃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①).美学如何走出泥淖、摆脱困境,这是摆在每个具有献身精神的美学家面前的严峻课题.尽管新的探索者仍然可能陷入理论泥淖而难逃悲剧命运,但他毕竟留给后人以新的鉴戒、新的启迪.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近年来国内美学热逐渐降温、哲学美学园地日见冷落的背景下,王宜山独辟蹊径、以  相似文献   

4.
试论自然美     
自然美的问题是美学上的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过去一些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灵中,自然美则是人的主观情趣“投射”或“移”到自然界事物上去的结果。这种美学理论离开客观现实生活,单纯把美归纳为主观精神的产物,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不符合人类审美活动实际的。但是  相似文献   

5.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6.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索美的存在及其本质,关于美的学说理论,如同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一样,千姿百态,各有风采。本文吸收他人允当之说,在此基础上按照个人的美学观点来评述美学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美是和谐”说,看看它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何借鉴意义。一今天的美学家们谈到形式美的时候,有的认为“美是和谐”说以“美在形式”为立论前提,着眼于客观事物的形式特征去探求美之所在,因而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美是  相似文献   

8.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在中国与西方美学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美学家——司空图与康德。二人的美学理论有着许多神奇的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被人称之为形式主义美学家,其美学著作都非常难懂。他们都认识到了壮美与优美这样两个范畴,都提出了文艺要“自然”,都谈到了文艺审美核心——“意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司空图与康德在中西美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相似,都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康德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而且“是产生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上的根源。”“以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差不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启发,并在他的启发下,来探讨各种问题。”(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第87、120页)所以朱光潜先生说:  相似文献   

10.
主观论美本质观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本质问题上,“主观论”的合理之处在于: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正确看到一般事物之成为美的事物,是以主体意识能力及意识状况为前提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都只能成为美的事物的条件。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此提供了证明:审美关系的发生是以主体意识的发展状态为主导因素的,所谓的“美”并不是一种有独立形态的真实的存在物,而是主体感觉客观化造成的概念。重新评价主观论的合理因素,对于美学研究摆脱停滞状态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项文和同志在‘关于美的本质’的来稿中,同意苏联列·斯特洛维奇关于事物的美学特性的实质的提法,即“事物的美学特性,就是具体感性事物由于它们在具体社会关系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而引起人对它们的一定思想感情关系的能力。”作者认为这一提法之所以合适,就在于它把客观事物的美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性、一种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关系的能力来看,而不是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一种本质来看。作为事物的特性,是由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在具体社会关系中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就引起了构成社会主体的人对它的一种主观态度、心理感受从而发生了美学关系。人与物之间的这种美学关系,不论是唯物论者或唯心论者都承认其客观存在,问题就在于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作者认  相似文献   

12.
美学已经消亡,这是发生在当今西方与中国的事实。当然,我所说的美学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即以美的本质问题为核心的美的哲学。如今我们已很难见到(无论中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五花八门的艺术学与文学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已取代美学原有的显赫地位,而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对文学的本质问题同样地不感兴趣,甚至“文学”这个虚无飘渺、被认为不可界定的术语也已被“文本”这个更加实在的术语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一些美学家在批评黑格尔的美学时,大都责备他忽视或轻视自然美。按其自然美论在黑格尔的整个美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种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演讲集》里,虽然一开始就写道“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但他马上又把这个“广大的美的领域”仅仅限于“美的艺术”,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艺术”,美学“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  相似文献   

15.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美学怎样学?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颇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每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却放弃亲身接触过和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中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取决于是否准确地把握了“美的本质”。以往的美学家们对此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还未找到完善的答案。 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寻找到正确的答案。我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正确途径是:首先,对前人“美”的定义加以扬弃,即把其中正确的部分继承下来,变为我们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17.
美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拉图慨叹“美是难的”①。两千四百年后,托马斯·门罗绕了个大圈子、自作聪明地回答“美是许多不同的东西”②。看起来,“美”似乎真的如圣经里的“智者”──“第一个人未曾完全认识他,最后一个人也不会更多了解他”③。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换个角度考虑,也许可以走出探索的误区。首先应该准确地把握“美的本质”在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其次必须认真分析“美的本质”难解之因,然后才能以此为据寻找到索解“美的本质”的可靠途径。一、“美的本质”在美学体系中的位置从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看,美学是属于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斯美学学派。他认为宇宙是按着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同时给美赋予了数的含义,以至使后来的众多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按着和谐优美的数学方式设计的。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这一命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断地发展、充实、扩大与完善这一命题,使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即从原来研究宇宙的和谐发展到研究人的和谐,由原来的事物外部世界的联系推进到内在的和谐,即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美的本质问题是任何美学理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美的问题为什么难以掌握?其症结在什么地方?纵观美学界的论点,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美这一概念内容极其丰富,并且具有多义性、变化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把所有与人的愉快、满意有关的事情同美联系在一起,吃一顿满意的饭菜叫美食,赞赏某人的崇高道德行为叫美德,或者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听一首好歌曲,也用美字加以赞叹。美的这种复杂性是同美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不开的。从词义学的角度讲,汉语中“美”字属象形字,它的函义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羊人曰美”,按这种理解,原始社会的人是把执掌祭祀的首领或舞人看作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羊大曰美”,把美的函义与人们的生理感官愉快相联系,同人们的物质功利相统一。在以后的发展中,美的函义更为复杂化;在此时此地为美的东西到彼时彼地不一定为美;过去没有审美意义的后来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例如,人类在狩猎时代并  相似文献   

20.
桑塔亚那是现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作为自然主义美学的杰出代表,他在早期著作《美感》中对“美”提出“美是快乐的客观化”的著名“定义”,三十年后,他又提出了美的“直观本质”论。研究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桑塔亚那强调本能和经验的“自然主义”美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