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从社会语用的视角探讨了酷语的概念、酷语模因传播和构造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且指出酷语模因是语言模因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易于社会的传播.但只要是模因,都有好与坏,利与弊.强与弱之分.在文章的第三章还探讨了某些酷语在社会语用过程中的一些偏误和损坏现象.最后作者提出对酷语或新词模因的社会话用研究有利于语言教学、词典编撰、语言的雏护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已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活动之一,但由于不同地域的人之间存在各种文化上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障碍仍然存在,交际失败经常产生。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跨文化交际语境和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语用原因,试图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影响社会语用负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意识因素、社会语言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等.为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为了更好地避免社会语用负迁移,在外语教学中应多进行对比分析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重新认识语言的交际、信息和思维的三重功能,多读原著,鼓励学习者大量输入目的语,提供多种言语行为策略,使用优化的翻译教学法,提供更多的真实语言环境等,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用逻辑的术语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逻辑是特定语境下,话语表达者和接受者以语言为媒介的有效关联、理性交际与认知.术语建构标准的确定需要引入语用逻辑,术语接受者一定的可接受度应该是术语建构的最终"标准".较为典型的个案分析表明,术语标准化问题在人文社科领域(文科)和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理科)都存在,术语"标准"的确立是动态的,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都涉及理解和解释问题.基于语用逻辑的术语标准化问题的提出有助于知识表征和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8.
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了丰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映射出汉文化特有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体制,中庸和谐等社会观念,鬼神崇拜和“中国化”特色的宗教思想及含蓄委婉的中国文学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汉语委婉语显示出与时俱进的语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地学界刍谈“广东社会语用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大潮与跨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相对较为封闭的语言环境和语用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语言现象和问题。为了促进“广东社会语用建设”的研究,1997年3月28日,由何自然先生牵头的广东外语外贸... 相似文献
10.
哲学范式的确立包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的辩明,而规范性问题本身却引起了长期争论。康德的规范性转向使此概念自身的意义凸显出来,也为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准备了条件。对于规范性的传统研究往往忽视了隐规范性,并且是在强规范性的意义上展开探讨。对规范性的语义分析表明,规范性首要地体现为一种不可还原的弱规范性。相关的语义分析与内容的规范性密切相关,即必须结合说话者具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灵状态。这揭示了规范性的语用意蕴和趋向。语用规范性能够为语义规范性奠基并对后者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凸显语言实践的规范性层面,体现出此问题的语用进路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齐超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0-113
歧义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论文选取词汇歧义中由同形异义现象引起的歧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歧义的定义和分类并区分了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其次介绍了同形异义词的分类,并对各类同形异义词及其可能引起的歧义问题通过举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歧义消解的两种方法:一种通过语境,另一种借助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角度为同形异义词的歧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批评语类分析注重语境等语篇外因素,本文把语类看作一种职业行为,重点分析互类性与权力关系不对等等方面,将互类性看作跨语境界限的语类资源的策略性调用。在行业交际中,尤其是公益营销广告中,这种策略性通过语类资源的调用与整合,产生融合型、镶嵌型、链接型、转换型的互类性公益营销广告,实现劝说和促销、鼓励并促进消费、树立品牌形象与得到社区认同等社会语用功能,从而达到对消费者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13.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社会语用距离的反映,话语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及后起的应对策略。交际语用距离在动态语境中推断和确定并随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话语礼貌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翻译应当重视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的关系、语言选择对话语礼貌策略的影响,明确话语礼貌拟定的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力图实现礼貌对等。 相似文献
14.
15.
16.
社会问题与社会研究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问题的社会研究伦理 ,由于偏差行为型社会问题的特殊性、“过程伦理”的复杂性及伦理自身的情感性 ,使得社会研究伦理的争议趋于分化和复杂。“不伤害原则”以关注“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社会研究的深刻内涵 ,应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社会研究伦理 ,是社会研究的最高伦理。 相似文献
17.
段存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重塑了人类文明,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网络社会时代.但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冲击.网络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并对道德、法律等传统社会控制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民族文化、个人控制以及国家主权形成了巨大冲击.由于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社会控制的特点,要求我们对挑战积极回应,建立适应网络社会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富裕社会概念由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意为摆脱普遍贫困的大多数人物质生活丰裕的社会。富裕社会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程度,然而仍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社会失衡会带来生活不便、公共品的供应危机、文化上的堕落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危害。社会失衡显著表现为私人富裕和公共贫困的反差,私人消费领域符号化消费严重,真实而重要的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表现在社会资本对直接产生利润的有形产业投资过大,对教育等人力投资不足。社会失衡对公共品的最大威胁在于环境,环境问题不能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解决。加尔布雷思认为只有国家干预才能解决社会失衡问题。但是这一解决方案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的根本性质,因而带有乌托邦的改良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段存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95-99
人的素质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着重分析了"入世"后会计人员面临的道德水准、创造能力和心理素质问题,以期能引起对会计人员全面素质提高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