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曙光 《东方论坛》2006,1(4):14-20
马克思人学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传统人学而走向科学,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理论人学转向了实践人学。理论人学蕴涵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以人为本”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空想。而在这场范式革命中,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学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全面超越了传统人学的理论缺陷,“以人为本”也因此才走出了思辨之域回归了生活世界,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在中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思想丰富源远流长,却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停留于空想。当代“以人为本”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立足科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关键在于马克思发动人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缺陷: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从人的“既成本质”转向“生成本质”;从“工具迷失”转向“工具复归”;从“英雄史观”转向“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有辨证法,并表现为一种人学辩证法,即以人为本的辩证法和“我”与“你”的对话辩证法;进而论述了费尔巴哈的人学辩证法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最后分析了费尔巴哈人学辩证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受盎格鲁—萨克森和德国两种哲学传统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借助语言分析的途径 ,力图为“神秘之域”求得避难之所 ,但是却造成了可说的世界与不可说的“神秘之域”的分离。其后期哲学一改前期哲学的立场 ,不再对语言进行形而上的玄思 ,而是注重考察语言的日常用法。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说与“生活形式”论 ,抹平了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界限 ,“神秘之域”也因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围绕“人”,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时代新人培育这一重要实践活动提供了研究视域。深刻阐释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的含义,可以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哲学基础和理论遵循:“人的本质”理论引导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要从“人的本质”出发,贴合时代新人的实际,提高时代新人培育的有效性;“人的需要”理论决定时代新人培育的主题生成,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时代新人的需要和特点,完善时代新人培育的过程;“人的发展”理论奠定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场域,要从“人的发展”出发,注重时代新人价值诉求,强化时代新人培育的多维化。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探讨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主题生成和价值场域,对促进时代新人培育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思想历久而弥新。“以人为本”思想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发源、形成、成熟三个阶段。当前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注和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践行“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爱情作为人类体验深重久远的感情之一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其隐喻表达在人类口头与书面语言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英汉爱情隐喻跨域映射可分为“爱情域与具体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和“爱情域与抽象域之间的跨域映射”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试图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视角,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深入解读"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揭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独特内容和实质,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和超越,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保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实现途径、社会主义的新本质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及其发展规律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中共“以人为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从宏观上揭示了人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及规律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在于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应与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现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超越人以物为基础的阶段性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批判继承 ,又要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批判借鉴 ,更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创新 ,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形上迷失即终极关怀的缺失,它的内在原因是人的意识,但意识在人类诞生之初仅提供给形上迷失以先在的前提条件,真正导致形上迷失产生的是把人类从他的物质家园———自然中分离出去的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的推动下形上迷失跨越史前时代、古代文明和轴心期这三个历史阶段,从偶然的可能开始经由现实的可能最终达到其完全的现实。与此同时在轴心期,人类的精神家园也随之而彻底建立。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观 ,主要体现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坚实保障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充分自由与社会制约相统一的重要机制和实现自我与社会贡献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取向 ,努力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是现代哲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内容和实现途径,理论界一般都只是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完善等方面进行论述,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价值与作用.然而,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危机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其深刻内涵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怎样才能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和重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目的性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历史,他们正是从讨论人的目的性出发来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人的"理想的意图"无论是提出还是实现都不是纯粹主观的结果,而是始终与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矛盾运动的历史。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关系问题的讨论,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最优化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