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美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美学的非理性转向、批判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后现代转向等一阵密锣紧鼓的译介热之后,到90年代陷于冷寂的低谷。那种模拟西方对立二分的哲学美学,那种本质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伦理学的概念推演已经走向终结。一些中青年美学学者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在意识形态笼罩下主流、反主流的对立二分,在传统美学的边缘地带进行着当代非主流美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非主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的非意识形态性,它所研究的是作为私人活动的审美活动,是与真、善区别开来的美,即纯粹美。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美就是非主流美学所说的纯粹美,但康德认为纯粹美并不是审美理想,崇高和附庸美都高于自由美,这使得其美学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主流美学。非主流美学要从康德美学中吸取营养,从形式性、非功利性、非概念化等方面突出其美的纯粹性,和认识论美学、功利论美学等划清界限,并寻求在民间而不是官方建立起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美学在西方发展的历程,还是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学的进一步深化就必须不满足于力图争主流的地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上扎扎实实地研究美学的问题和内在规律。只有这样,美学才能够真正以本来的面貌定位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之中,并且以自己特有的力量成为保卫社会健全发展的手段以及全面塑造人性的人科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非主流美学,与思辨型的西方古典美学、与以语言分析和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西方美学、与在这些西方主流叙事影响下孽生的各种“西学为体”的中国美学研究截然不同。就其内在规定性而言,它是一种以汉语言为表述媒介,以诗性智慧为审美认知图式,以中国民族的生命自由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美学叙事方式。20世纪末意识形态的“午后化”,为探索中国非主流美学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6.
在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福珀斯·阿波罗既是光明之神,同时又是艺术之神,光明与艺术如此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这个古老的传说似乎暗示了美与光明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今美的研究,却离开了这种对光明的向往,弥漫着一股悲悯的气息。美学,这门看上去应该是充满丰富想象与活力的学科,仿佛正在走上一条渐行渐远的不归之路。难道美学就只能在丑、恶与失落中徘徊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当代学者刘士林最近的著作:《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开始为我们驱散覆盖在美学之上的一团迷雾,从而使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包括由公共权力塑造的网络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网民取舍与构建的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后真相”时代,政治情感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政治信念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动力,政治道德与政治正确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底线根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具有多元性、去中心性、虚拟性、非理性、平面性、互动性、碎片性、变异性的特点。只有遵循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及其特性,才能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治理。新时代落实宪法和法律权利,完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态平衡制约机制,构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立体复合干预机制等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稳固,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相对确定性及其自我完善性,其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应有助于学科体系建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泛化学科边界,消解学科独立之精神。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思辨与形而下实证的两极牵引,一头走向哲学,另一头则走向心理学和社会学,造成音乐美学自身特性的逐渐减弱之趋势,致使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面临边缘化危机。化解这一危机的对策在于厘清音乐美学学科基本问题,关注音乐感性样式的多元化特质及其理性表达,请音乐美学回到感性学,回到音乐美学学科之原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发展美学——21世纪美学的主导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社会发展美学的含义、特征、兴起的条件、创建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认为 ,发展美学所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具体的美和特殊的创美、审美的性质和规律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发展中的美学现象即社会发展美 ,其最大特征是综合性、整体性 ,创建并研究发展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求“是”的哲学思想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哲学思想由片面走向全面,由传统哲学走向生态哲学时,以哲学为根基的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也必然发生变化。美学理论其探求的范围从纯粹艺术领域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审美心理机制、审美价值、审美方式、审美目的等都得到拓展,形成拓展美学理论。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及新出现的大地艺术、环境艺术、成品艺术等新兴艺术实践形式的共同作用下,艺术理论也由传统艺术理论发展到生态艺术理论阶段。主要由生态艺术哲学与生态艺术批评构成的生态艺术理论重植了艺术的生态之根,恢复了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形势、新金融背景下创业、创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金融包容理念出发,探讨主流与非主流金融对家庭创业的影响.二值响应模型揭示了农业及工商业是否为创业的诱导要素及其边际作用,多值响应模型则剖析各类诱因对不同创业动机的作用强度和贡献大小.实证分析表明,“没有其他工作选择”“求富”“企业家精神内驱”“追求自由、自在”及其他动因的创业对各类解释变量的响应不同,关键自变量、家庭特征变量与区域特征变量均表现出不一样的回归系数及相对风险比率.研究显示,主流金融对家庭创业具有主导作用和显著贡献;在新金融态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非主流金融在创业中的贡献初步显现,要致力于实现主流与非主流金融对称性互惠共生的良好生态;需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创业动机、不同风险偏好的潜在创业者,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与支持方案,同时尽量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肯尼克是继承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并运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率先向传统美学发起进攻的第一人,其具体的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反本质主义;艺术的家族相似论;艺术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为逻辑起点,强调美的社会性与客观性,并在20世纪末期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不过,围绕实践美学所展开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学分析都是音乐分析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二者又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在分析的对象、分析的方式以及在具体的音乐分析、音乐曲谱的处理和分析的出发点上各不相同。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两种分析方法,对挖掘世界音乐宝藏、认识了解世界灿烂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西方艺术史上相互承接的两个重要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不同发生背景、创作特点和美学倾向,简要描述了社会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型之后的美学状况,着重探讨现代主义美学主体在技术复制和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分裂和消解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当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生存的"反美学"状况,并由此结合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相关论点直接讨论了"美学的终结"这个命题,揭示出现代主义之后的美学所面临的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布拉格学派的美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背景的阐释,布拉格学派建立了以“前景化/背景”为核心的艺术作品结构,这个结构是二律背反的,即既是自律的,同时也是他律的。布拉格学派的美学理论也由此既是自律的,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但借助把已经形成的审美价值结构化,布拉格学派成功地超越了美学意识形态,建立了一般的审美观念。对21世纪的“美学的复兴”而言,布拉格学派借助形式分析建立的一般的审美观念显然值得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实践存在论美学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实践美学以本体论为基础,挑战长期占正统地位的认识论美学,主张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但却造成所谓的"本体论之误".为应对批评,实践美学借鉴和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最终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生存意义的实践提升到本体意义的高度,又把本体扩展为"源域",但其实并未真正走出本质主义,还将属人的实践曲解为最高和最终的范畴.同时它还面临着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联结在一起的难题,它对前者的引用和理解是后现代解构式的阐释,因而无法达到借助其夯实自己基础的目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把某个特定观念当成"第一原理",再据以探讨美和艺术,而不顾及鲜活的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以"情感"作为"阿里阿德涅彩线",跨越时空进入船山诗学和哲学的殿堂,从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出发,梳理船山的情感论,发现其情感论是哲学本体论、人性论向人生、向诗学的落实,是儒释道视域融合的必然结果;其解释学方法貌似矛盾,实为辩证;其情感论肯定了"詠而归"的审美情感与事功、义富义贵相连,打通了审美与生活、伦理道德的封畛,其美学意蕴与价值十分丰厚。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析美学一直是其主流。艺术的定义问题贯穿整个20世纪美国美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今天仍然是美国学界最热烈争论的核心问题。虽然自20世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分析美学出现了向“新实用主义”转向、合流的新趋势,但总的来讲,“新实用主义”要蔚然成风并进而取代分析美学的霸主地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