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公先生认为,忽视文学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现当代的语文教育,使文学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文学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学教育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受到普遍重视。我国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化,不能再忽视文学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应开设专门的文学课,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女性文学创作是哈萨克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当代以来哈萨克文学发展中的新现象。从哈萨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到女性文学创作,历经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哈萨克女性在历史上的命运和遭遇,再现了哈萨克女性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面对同仁、学生及媒体记者的问题,以答问方式,回顾个人求学经历,评骘大学今昔,漫谈个人治学得失,在大学教育、鲁迅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等方面.提出颇多思考见解,可供学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工农兵文学,不但有明确的服务对象,而且有具体的服务途径,它彻底改变了其他文学旧有的做法:变个人写作为阶级写作;变灵感写作为意识写作;变个人掌控为机制保障;变口味逢迎为思想教育。这服务途径,充分表现出它的政治性和行政管制性,但又体现出它的历史合理性。而它的独特性,是由倡导者毛泽东独特的文学观所造成的,在他的心目中,"文学"是政治中的文学,而不是文学中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诗歌是中国新文学探索中走得最远的一种文学体式,公众已经看不见它,许多专业从业人员也不一定能看见它。一个不懂得欣赏诗歌的民族很可能真的是可悲的民族,但问题依然出在当今的文学教育上。科层化的文学教育机制、格式化的专业设置模式,可以让完全不懂文学的文学雇员尸居大学讲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特性,不仅须在全球化和中国情境的双重互动范畴中觅取,更应当首先承认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内在的"普遍性"。对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质的讨论,必须将其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自身特质的持续凸显,亦需依凭其在能够超越自身主观性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他者"对"自我"的意义。对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普遍性"的预设,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框架下重新阐释"他者"对"自我"的意义,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的进一步张扬,从而展现真正具有"个体性"意义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为什么在所有的人类文化群体中存在?文学是怎样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的,这种功能是什么? 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虽建构出文学的独立学科,形成贵族化的文学经典尺度和以书写本文为前提的文学史观,却割裂了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遮蔽了审视问题的原生态文学视野。因此,当今的文艺学理论虽讲文学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却忽略了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 文学人类学所提供的民族志材料,揭示出巫史同源和巫医不分的远古事实。其理论启示是:出自巫觋之口的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形态上属于文学,其功能却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而是和萨满一巫医治疗的产物。 以人类学在20世纪的萨满教研究为契机,西方知识体系内部发生的东方转向和原始转向,给文史哲专业带来一场后现代文化寻根运动:从艾利亚德、藤野岩友、张光直到格里马迪尔,完成了从屈原、耶稣到苏格拉底的巫师还原过程。并在西方文学的起点——口传歌手荷马的家乡找出希腊关键词επωδοζ“唱咒诗治病”,给现代性的文学观带来巨变。从古印度《吠陀》的治病咒诗文本,到藏族《格萨尔》艺人的治疗术,再到台湾布农族的巫师文学治病案例、殷商甲骨卜辞的医疗观念、佛教六字真言的唱诵实践,文章列举出八种民族志材料,将“文学治疗”命题还原到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给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 回到文学艺术所由滋生的文化田野之中,重新体察文学的精神医学原理,也就重新理解了文学的“人学”实质。  相似文献   

9.
文学泡沫股     
石头 《21世纪》2000,(3):57-57
文学的功能本应体现为对真善美的歌颂,对丑现象的鞭挞。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场化,甚而转为媚俗、庸俗和功利化。老庙认为,现代传媒把文坛炒成了股市,天昏地暗地正炒反炒余秋雨股、王朔股、贾平凹股。而这些当红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文人,热炒中又写出了什么好玩艺?让他们今天有碗酒垫底的那点正品精品,还不是以前寂寥郁闷时所为?作者接着分析,20世纪的中国文学跳过大片荒原空白后,怎么到了世纪末和新千年伊始就骤然繁荣起来了呢?这是有人欲借传媒捣鼓出的泡沫文学泡沫股市。再说真正有深度生命力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源译介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国现实的紧密顒合两大特点。学科的自觉与研究边界的自省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更、转型,使创造主体是文人、作家的华文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也同时决定了华文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依附关系;而众多现当代作家兼有的华文文学作家身份,又派生了两种文学之间的交叉关系。但华文文学在自身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也日益显出独立的品格与价值,所以,前瞻未来,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关系,应是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面对困境,学界对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文章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地考察与分析,以期推动新形势下的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又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其演讲常结合文学的现实问题和自身创作而谈,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是老舍文学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从中可以看出老舍文学思想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而演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舍文学观念表述上的全面和成熟。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串联高等教育中的3个相关的问题:文学教学无用还是有用?外语专业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高校应以“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为基本理念?并递进式地讨论文学教育的功效问题,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高校的办学基本理念问题。以英语学科为例,讨论实用主义对文学教学的影响,说明外语专业人文性的特征,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加强诸如文学这类“非应用”课程比重,是今后外语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每个高潮期都有自身特点。通过对三次高潮期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展现出现当代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呈现出从和谐、疏离走向反叛的变化,表现了作家女性意识由朦胧到觉醒的进程,标志着女性文学由稚嫩到成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台湾省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下文简称“台湾文学”)是来源之一。现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2022“新课标”)颁布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台湾文学”的“整本书阅读”便成为了可能。因此,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视点出发,勾连出台湾文学与2022版“新课标”的互动关系,从这种互动关系中展现《琦君散文》(1994版,下文略)对“整本书阅读”的多方位覆盖,揭示以《琦君散文》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阿蕾是彝族文化战线上既能用本民族文字又能用汉文写作的难得的几个“双语”作家之一 ,其小说沉思彝族女性悲剧命运 ,拷问彝族妇女女性意识 ,追求彝族女性文学审美风格 ,超越彝族文学描写妇女爱情悲剧的艺术传统 ,从一个重要侧面弥补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脱离女性大众特别是底层劳动妇女群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休闲文学”是指给读者娱乐、消遣的文学 ,它是 9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向。现当代对休闲文学审美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批评 ,实际上是高等文化人对市民意识、市民情趣的文化歧视。针对当前日益勃兴的休闲文学 ,批评家应调整视角 ,公正地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是关于文学和利用文学的教育,是“硬教育”与“软教育”的统一。我国文学教育依然存在着理论上的缺席,观念陈旧、责任淡泊、对象错位等问题。面对消费时代文学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形成新的文学教育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方言的存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方言与文学的结合具有很多可能性和特点,将两者与翻译相结合进行探讨,方言的翻译问题便立刻凸显出来,构成了一个学界不得不关注与正视的学术性问题。中国的方言与文学是文学本土性与方言地域性双重特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大战略背景下推进中国文学作品(古典和现当代)走向国际舞台,进入世界文学殿堂,方言、文学和翻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