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字育人法     
胡传坤 《职业》2011,(30):83-83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笔者探索出了一套十字育人法,即“摸”、“信”、“放”、“勤”、“爱”、“实”、“严”、“公”、“思”“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弘扬中华文化之声不绝于耳。从官方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从幼儿大学,种种举措:以“国学”命名的“中心’、“研究所(院)”、读经班、“孟母堂”、各种规模的祭孔,甚至于让小学生着“唐装”站在太阳地里诵“三字经”,等等,不一而足。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要“走出去”,于是政府拨巨资在世界各国建立上百所“孔子学院”,派出教师教外国人学中文。  相似文献   

3.
“掉”的本义为“摇摆、摇动”,是一个实义动词。现代汉语里出现了不少“V+掉”“A+掉”的述补结构,“掉”的动词意义有所虚化,趋向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的实现以及向表示完成体的助词靠拢。本文从“掉”的共时语法分析着手,梳理“掉”在现代汉语里的几种用法及各自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丁香 《当代老年》2014,(12):55-55
“画谜”答案:成语:节外生枝字:竺“象棋谜语”答案:两军对垒全军覆没 “四字共享”答案:1.填“又”组成:变、权、对、圣2.填“山”组成:岳、灿、屿、岁3.填“云”组成:会、酝、动、芸4.填“土”组成:尘、灶、坝、坟.  相似文献   

5.
吴房添 《职业》2023,(24):7-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坚持做到“三近”“三中”“三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1956年至1959年的三年间我奉派在国外工作,所以鸣放、反右、“大跃进”都躲过了。只是1959年回国后赶上承受“大跃进”的后果,通常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如今回忆起来,最突出的竟是一个“饿”字,与“吃”有关的故事、轶事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彭承武 《老年人》2011,(11):11-11
老干部工作部门要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养”、“医”、“教”、“学”、“乐”、“为”等方面的工作,事情多、要求高、标准严、任务重。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者必须做到“五有”,才能“让党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9.
郑沃林 《城市》2015,(11):33-37
笔者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以“夹心层”群体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或集体建设用地的房屋进行“共有产权”改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认为“夹心层”群体对于“共有产权”的认知度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建以“共有产权”为理念的“夹心层”保障性住房机制时,应充分考虑户型、融资手段及“夹心层”群体的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11.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眼与眉     
说“眼” 眼睛最主要的功能是看,但除了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说”。譬如“暗送秋波”就是在传达着对对方的好感,它甚至比直接说出来更勾人心魄;而“抛媚眼”在情场之外则显然是在传达着一种讨好与巴结。  相似文献   

13.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构成“非我“的有自然和“他人”。我与“非我”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非我”应当具有何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人”是“非我”中的重要部分,我与“他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他人”应当具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梦     
智鸥 《华夏少年》2007,(9):54-54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王文正是审判“四人帮”特别法庭的法官。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胡风案”中,以公正而细致的调查,推翻了加在尚丁同志头上的“胡风分子”和“军统特务”两项嫌疑,使尚丁成为“胡风案”中少有的在当时就获得公正解决的案例。本文主人公尚丁,曾任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的秘书。尚丁案发后,惊动了周总理,因而就有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首先是推翻了尚丁作为“胡风分子”的不实之词。本文介绍了他在“军统特务”嫌疑上的甄别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们拥有的清闲和金钱越多,就越希望有天堂在德国,调查人员请人们列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概念,结果“幸福”、“爱情”和“友谊”三项赫然排在榜首——遥遥领先于“性”、“独立”或“职业成就”。  相似文献   

17.
曾志 《中外书摘》2011,(7):34-37
中组部老干支部与郭玉峰进行斗争 1976年10月6日晚,万恶的“四人帮”终于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人帮”的种种倒行逆施及其蛊毒已深深渗透到社会肌体中,“两个凡是”,成了绊脚绳,阻碍着全国人民揭、批、查“四人帮”及其余孽,以及彻底否定“文革”。  相似文献   

18.
当前,“80后”正值婚恋高峰期。在改革开放和多元时代下成长起来的“80后”在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和婚姻观上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看法。他们直白朴素的恋爱观、多元务实的择偶观、热情与保守相交织的性观念以及“个人主义”的婚姻观,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而且还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主流婚恋价值观趋势。对“80后”婚恋观现状及其原因的探讨,有利于“80后”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实现婚姻家庭幸福;有利于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此心安处     
虽然如今“大师”现形已不是什么新闻,但王林“大师”这出戏却唱得格外有料。从影视明星到高官巨贾,众星捧月的阵容,更显出王林的“道行”非同凡响。而且,以往的“大师”不过用些江湖把戏来治病疗疾(治好治不好另说),而王林却集治病、消灾、庇佑、转运于一身,可谓既治“病”,又治“命”;既能疗“身”,又能疗“心”.  相似文献   

20.
汪钦 《公关世界》2008,(7):50-50
十年“浩劫”虽已成为历史,但说来依然让人不堪回首,尤其那些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功臣、志士,更是令人悲叹不已。“文革”第一个被害的邓拓便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