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育政策为了适应社会再生产发展而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到从“生育”到“养育”这一完整过程中,女性参与了更多的家庭照顾实践。新的发展背景下,家庭环境所影响的角色分配、责任分工、亲职教育等对于家庭中母亲和父亲也提出了新的不同要求,提倡角色分配合理化、责任分工平等化和亲职教育的双系化,同时要看到女性参与家庭照顾这一行动背后所蕴含的个人价值、家庭价值与社会价值,肯定其对于家庭和谐关系与社会再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语境与家庭生活的时代更新,母亲角色随之发生改变,母职研究得到更多关注。当今社会,母亲尤其是中产阶层母亲群体面临着母职实践和经济独立的困境以及平衡家庭和个人空间冲突的矛盾。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个案的深度访谈对宁波市中产阶层女性展开了母职经验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对宁波中产阶层母亲群体进行研究,重点考察母职之于母亲群体束缚与赋权两方面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女性在母职实践中仍然受到母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在践行母职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赋权与自我提升,获取营造家庭文化与参与社会变革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角色困惑: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双重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妇女解放的步伐,20世纪广大女性逐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进入到社会公共劳动领域,然而,由于男性中心观念的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女性自身无法推卸的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的辛苦,致使她们时常陷入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冲突中无法自拔.这种矛盾和痛苦随着妇女进入公共领域机会的增加逐渐增强,反映在文学中各个时期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L镇的实地调查,从家庭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的现实出发,本文分析了农村陪读母亲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母亲陪读是一种家庭理性行为,既受到家庭效用最大化逻辑的支配,又受到家庭利他价值观的驱动。相对于男性家庭成员而言,女性在家庭经济生产中处于比较劣势,但在子女教育中比较优势明显,从而使女性更适合承担陪读责任;相对于女性祖辈而言,母亲在子女教育方面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陪读有助于增进陪读家庭总体效用而较少增进陪读母亲个人效用,但内嵌于家庭中的陪读母亲,具有强烈的家庭利他主义倾向,其在价值理性下做出的自愿陪读选择,使陪读母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基于上述结论,文章反思了性别主义的研究视角以及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意识形态中心话语霸权逐渐消失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的女性文学母性叙事开始回归女性性别主体,逐渐剥落母亲神圣的面纱而显示出其凡俗而驳杂的内心世界,在文化策略上解构了父权文化关于母亲神话的定位和角色认同,然而也有一些女性文学叙事不惜以牺牲母亲的自然属性和天性来颠覆传统母亲形象,在解构男性期待目光下的那些忠贞隐忍、逆来顺受的"闺阁天使"母亲形象的同时,使女性文学母性叙事陷入了自我伤害的写作误区。随着母亲形象被极端丑化,一些女性作家开始致力于寻找理想母亲的写作尝试,呼唤与渴望"新母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角色观,都是将女性和“妻子——母亲”相提并论。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女性的角色自认,都是如此。由此而形成“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和陈规旧习,将女性束缚在家庭的狭小活动范围之内,为女性能力的伸展设置了许多禁区,严重地影响着女性成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伟大的社会变革要没有妇女的酵素是不可能的。”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在发生变化,社会对女性强化的目标在逐步改变。女性的角色自认也完全不同于过去。当代女性中,其典型的期望已不再是“贤妻良母”,而是把在受人尊重的领域内取得成就做为角色目标,把在社会广阔的领域内成才的女性做为角色模仿对象。这种选择,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确定,全面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正式出炉,标志着我国又一次实行了宽松的生育政策。和新中国成立时相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从劳动参与率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性的职业发展由于在家庭中承担的母亲角色,而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从家庭社会组织三方面考虑,为缓解女性的家庭角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电影《孤味》通过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情感冲突,揭示中西伦理观念碰撞与融合。电影从式微父权入手,塑造父位缺席下的家庭女性群像,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谅和解,展示了中西伦理对话与和谐共融的可能。在角色塑造上,影片弱化了男性角色,以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强调女性主体地位的回归,为女性演绎自我创造一个更广阔的舞台空间。在中西家庭文化不断相互浸润的当下,展现传统“家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在日趋显著的城乡人口回流趋势下,探讨回流农村青年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权力关系。基于晋北冯村的田野调查,流动造成的“去地域化”有助于回流青年女性摆脱传统习俗的约束;同时,流动促进女性个体化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模式并挑战了父权家长制。然而,诸如从夫居等农村社会既有惯习及传统性别规范使回流青年女性多返回丈夫原籍所在村庄,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虽然外出务工经历大大提升了农村青年女性的能力和信心,但乡村文化中的父权制氛围仍将回流青年女性排斥在乡村治理和公共参与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