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社会道德现状的评价,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话题。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道德伦理十分发达且历史悠久的国度。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以德教化天下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倡导。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原因,一方面造成中国的伦理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上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虚”和“实”概念的人 ,尤其突出“虚”的作用。虚非虚假、虚无之意 ,而是指谦虚、博大、容物之德 ,意指心灵渊博广大的涵容性。从伦理角度来看 ,“虚”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内涵 ,与人的道德涵养紧密相联 ;作为传统道德中的基础性范畴 ,它又是人的德性与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观念的强化 ,物欲充斥着人们的整个心灵 ,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道德方面的某些倒退 ,致使人的心灵没有空间再来包容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认清中国传统“虚”德的本质和内涵 ,发挥其在道德…  相似文献   

3.
我国曾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厚德载物,以德治人,显示了中国人历来对道德的重视。可是近几年来,道德在人们心中正悄悄地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价值,道德评价也越来越陷入软弱无力、被人淡漠的境地,公民的道德意识浅薄,轻...  相似文献   

4.
论“德”与“得”的辩证法顾智明,彭钧华人人都希冀获得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源泉又是什么?人类生活的实践,特别是古今中外获得的人们的人生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道德是使您获得幸福的源泉。一、“德”“得”相通:中国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5.
试论企业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一词,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一般指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或规范;“德”即道,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便称为“德”。企业道德作为道德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场是立体化形态的客观存在。道德场为经济文化社会提供精神基础,也为境界反思与批判设计理想模态;道德场是生命场的庄严阐释,表现为“人往高处”与“人情心性”的境界追求,前者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规律,后者是中国人道德境界的演进逻辑;道德场形态存在“五立”圆锥体形态。反思与批判道德场形态,能使人们认识并营造属人的道德境界,走向善德与完满。对道德场境界的批判,要以本真意义为第一原则、以历史根基为重要条件、以正心诚意为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7.
我们与传统、我们与道德、我们与中国传统道德深切关联,正如台湾知名中青年学者林安梧所说:“人类是经营道德生活的,而道德是一直不离传统的。”(林安梧:《序言天地有道人间有德》,《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第1页)中国传统道德之于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人们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去书里查询相关的条目,此前或此后它都是被关闭的、被尘封的;而是“生存本体”——它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创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对我们实际的人生和学理的诠释始终是打开的、在场的。在此,显然还需要运用本雅明那个“坐飞机的人”与“道路上行走的人…  相似文献   

8.
李向平 《文史哲》2023,(6):38-50+162-163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周公定律”,内含天即人、德即天、心即理的完美逻辑,呈现为以“正命”或“命正论”为楷模的道德流动范畴,以德成天运的国命和人命的方式,转成“知识、实践和行为”为特质的道德心态,继而拓展为天人同德、上行下效的科举选官制度和家国运作机制,并对当下社会的价值秩序与道德心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衡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衡现象,本文探讨了其主要的原因:一是在新旧道德体系转  换的“真空”中人们无德可依;二是新旧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使人们依不同的标准得出不同的、甚至是  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三是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四是传统的道德教化缺乏感召力;五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道德能力在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没有道德能力一说,如今通行的伦理学体系也没有道德能力的内容。道德能力本质上反映的是人对影响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诸种因素的真理性把握,其培养需要从检讨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文化做起,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道德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近几年奢侈与浪费的风气渐渐展露。随着人们对人类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俭德被视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从道德心理学视域分析俭德的危机根源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异化、被尊重感的缺失、对道德节俭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要更好地使人们崇尚与践行俭德,关键在于加强道德节俭认知教育、培养健康的道德人格、培养适度的俭德。  相似文献   

12.
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从"德"与"福"相关联的角度探索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可行路径.之所以认为"德福一致"作为一种机制是道德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因为道德建设受人的本性所制约,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马克思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社会进程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德福一致,什么时候社会道德建设就发展良好,反之亦然.同时道德建设还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问题更重视了,所以"德"、"福"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道德建设的成败.考察我国社会转型期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德""福"背离是重要原因,创建支持"德福一致"的社会大环境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的必然选择,而保证公正社会制度规范的有效供给则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原则、规则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现象;用善恶标准评价人们道德活动现象;形成并影响人们道德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心理和理论体系等道德意识现象.在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和道德意识现象中,道德突出表现为规范价值,其功能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道德评价作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成员及其言行进行善恶判断和善恶评价.道德评价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杠杆和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道德评价究竟是依据什么呢?一个人的言行、一个社会的举措,……判断其善恶是依据其动机,还是依据其效果呢?对动机和效果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对此,历史上的伦理学家莫衷一是.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道德评价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形态,是道德的组成部分。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自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任何一种文明中 ,道德体系的建立似乎都是以束身约己为出发点的。所谓束身 ,是人类为完善人格而约束人性世俗特征的一种手段 ,是人类自觉超越个人欲望、品味、志趣、感受和倾向而构建道德的一个过程。由于道德的基本内容是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境界 ,所以束身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活动。中国的儒学与西方的基督教都是以道德为本的文化 ,它们在承认基本人性的基础上倡导束身以立德。本文试图对两种道德建立过程中的“束身”观进行比较 ,说明束身作为道德构建的普遍法则在两种文化中的共同作用以及表现上的差异。一、束身以立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对人生价值的发现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探讨,总是以人为审美境界发生的原初出发点。在先秦比德观作用下,本用来颂赞大地之德的厚逐渐运用到人物评价领域,成为品说人德的重要语汇。厚德由道德评价进入审美评价领域,经儒道两家的阐发辉扬,日益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人格修养的重要范畴,并倡导通过人文熏陶和自然化育的修养实践达到完美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8.
漫谈伦理学中的“三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经过十年来的努力,“一分为三”与“三分法”的命题终于得到确立。现在,我将运用“三分法”去改变伦理学的原有格局,是否真有道理?希望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展开学术争鸣。一、道德评价三类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任何事物进行评价都是采用“两分法”。肯定、否定;积极、消极;好的、坏的。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人们对于道德进行评价也是采用肯定、否定“两分法”,并据此把道德及评价分为两大类型:褒扬、谴责;高尚、卑劣;有德、缺德;善、恶,爱、恨;……等等。  相似文献   

19.
说《老子》中的“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的方法,将《老子》中所说的德之内涵、特点、作用和地位,放在其原出的篇章中,作现代的诠释。文章的重点,在于揭示研究这个德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加深对道的理解。德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德是道的功能的显现,是道的通与和的特点的具体表现。二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长期以来人们把《老子》道德化的错误倾向。通观《老子》中的德,可以说是没有一个是直接讲人世间所说的道德的;因为它是道之德,道是超越一切的,它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三是有利于厘清德与道德的关系和正确评价道德存在的价值。我们把德与道德严格区别开来,并不意味着认为《老子》不讲道德,更不意味着否定道德存在的价值。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老子》是讲道德的,世间所谓的道德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体认道之德的一个手段,一个环节,这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它必须以体认道之德即生命的本体为前提,否则,它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道德评价即道德行为的评价,它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道德评价的目的在于扬善抑恶,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避免不道德的行为。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著述中,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对道德评价的立场、根据、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