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广芳 《探求》2001,(6):9-12
香港和广州是中国南方毗邻的两座大城市,在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两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撇开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分析它们之间差距形成的原因、条件、机遇和经验,能给人以不少的启示,对广州乃于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发展,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 一、穗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 表现 穗港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总体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香港虽然是个弹丸之地,但经济总量庞大,在东亚有广泛影响,广州与之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 香港位于通往中国内地大…  相似文献   

2.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双重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伟 《学术交流》2004,(3):92-96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现实,可以看出,导致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但不论其原因是否合理,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都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保持城镇居民收入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避免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发展,整顿分配秩序,强化再分配功能,建立体现职工参与分配的工资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参与收入分配权利。  相似文献   

3.
侯玲 《社会工作》2008,(2):59-62
区域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中国无论从何种层面衡量,区域差距和区域发展的失衡都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各地区一直将发展差距主要是指涉地区间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而忽视了地区之间越来越大的社会差距。本文重点比较了东部、中部、西部间的地带性的社会差距,认为要改变当前区域差距失衡严重的状况,政府要改变观念,实现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贫富差距是经济转型期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但如果按国际通用的基尼系数和贫困人口数量衡量,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中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和规模庞大的收入弱势群体。收入差距过于悬殊不仅会毁坏社会公平,而且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造成危害,使一部分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合理控制贫富差距是缓解中国社会矛盾,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体系,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虽然引发中国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原因很多,但财政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缺位是主要原因。因此,完善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是控制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从理论上研究了知识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形成,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形成的“知识发展战备”,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进步。与此同时,提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四种社会”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真实国情,指出中国长远未来的发展必须有效解决“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四种社会”的问题。文章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知识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长远未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最后提出了以基本知识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知识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黄玉妹 《社科纵横》2008,23(5):51-5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伴生着出现了利益分化和社会冲突,具体表现为中央与地方利益分化,区域之间利益失衡,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利益分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市场竞争的直接结果,某些人利用不当资源暴富,城市与农村二元分化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实施优先发展东部策略拉大区域差距.利益分化是一柄双刃剑,对经济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必须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玉琼 《社科纵横》2007,22(8):77-78
收入差距存在于内江市社会经济的各方面,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各县区收入差距明显;行业收入差距显著;单位收入差距较大;不同经济性质收入差距扩大。在构建内江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亟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破解收入差距难题。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发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发展模式是人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而选择和实行的方式、方法与道路的统一体,它是由主体、客体和手段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具有合规律性、多样化、系统化、互补性、动态性等特征.社会发展模式研究在发展研究中处于关键的中介地位,人对其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成败.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于社会的实践概括机制、理论转化机制、开放整合机制和历史创新机制,其基本研究途径是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验;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推广;实行开放交流和比较吸收;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琼  张应祥 《社会》2007,27(5):144-144
企业捐赠是企业以资金、实物或参与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是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在捐赠理念、捐赠策略和决策机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以“企业公民”为捐赠理念,后者则以“回报社会”和“慈善”为主要理念。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社会原因,除了二者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差距以外,还有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企业与社会关系认知的差异,由此形成企业捐赠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0.
蒿建华 《唐都学刊》2006,22(2):153-155
分配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权力的介入,产生了大量不合理的收入,这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近年来,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更低,收入增速不断下降,其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对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的一个根本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枫  魏勇  鲁春阳 《创新》2009,3(7):52-55
城乡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重庆市作为我国最年轻、最大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文章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财富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距四个方面研究了重庆市城乡差异的特征,并提出了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学术圈与媒体热议的话题。但收入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只是基于人们伦理和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判断,基尼系数既不能回答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问题,也无法预言哪些群体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北京居民公平感的实证研究说明20年来北京市居民的公平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承受力有所增强也有所区别。在贯彻党中央"提低,扩中,调高"的公平目标时,政府的主要工作既包括规范和整顿市场分配秩序,同时也应在调节贫富差距时防止产生新的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13.
In 2010, the Korean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Hope Growing Account (Hope) program. The Hope program combines elements of a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monthly income grants) with matched funds for savings to encourage the working poor to increase income and build assets.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estimated changes in household economic well‐being among 895 low‐income households who participated in Hope between 2010 and 2012. Economic well‐being was measured by changes in household monthly income and income‐to‐needs ratio. The adjuste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ion revealed that the impact of Hope varied over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s: lower income households were more likely to increase their monthly earned income and income‐to‐needs ratio compared to demographically similar non‐participants, while higher income households were less likely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income‐to‐needs ratio. We describe how futu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Hope program impacts household assets and behavioral changes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4.
程诚  边燕杰 《社会》2014,34(4):67-90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通过分析中国8城市的调查数据,运用收入分解方法,考察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异的两条路径,即进入职业的机会差异和职业内的收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和交往同质性原则导致农民工(相比城市职工)在社会资本存量方面更加欠缺,难以进入收入高的职业,且职业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很有限。两种路径差异的综合,是导致农民工收入较低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社会资本是维持和固化社会不平等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方宇惟 《创新》2013,(3):49-53,127
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和1989~2009年CHNS的入户数据,根据明瑟方程的回归结果显示,低收入组的教育收益率高于高收入组的教育收益率。通过重新构建的工资不平等程度度量变量和教育不平等以及经验差异度量变量,对离差模型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虽然教育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但是教育差距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Using unique data on the contribution base, we investigate under-insurance within the statutory pension scheme for self-employed workers in Finland. Under-insurance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nsion-declared income and tax-declared income. The trajectory modelling technique applied has allowed us to estimate the levels of under-insurance for different subgroups and to identify possible explanatory factors. Under-insurance is found to be persistent and large. The analysis reveals six distinctive and homogenous sub-groups of self-employed workers. Close to 84 per cent of these workers pay too little in contributions, often leading to inadequate protection against personal risks. Especially for lower-income self-employed workers, this points to myopic behaviour as regards contributing to the self-employed statutory pension scheme and calls for fine-tuned economic incentives.  相似文献   

17.
试论提高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玲 《唐都学刊》2004,20(4):155-158
中国 6 4 %以上的人口在农村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目前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账面上看是 3:1,实际差距可能已达到 6 :1。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同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等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这种不公正的体制已严重妨碍了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这是束缚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改变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状态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促使城乡共同富裕 ,实现全面小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the welfare state is traditionally measured by comparing the gross and net distribution of annual income among adults. This standard approach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a large share of the taxes paid by adults are paid back to the very same individuals later in life.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pproach and redistribution of lifetime incomes. I also discuss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intra‐individual redistribution is beneficial for low‐income earners. Methods. A formal model of a simple welfare state in a society with low‐ and high‐income earners is used to describe inequality of gross and net income among adults and for complete lifetime incomes.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with data describing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Results. Theoretically, the redistribution of lifetime income can be bigger or smaller than the redistribution indicated by the standard approach. Swedish data suggest that most welfare states are more redistributive when a lifetime perspective is used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approach. Conclusions. Most of the redistribution carried out by modern welfare states is so‐called intra‐individual redistribution. Compar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would arise without the welfare state, intra‐individual redistribution is likely to be favorable for low‐income earners because it compensates for inequaliti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ssets and access to capital markets.  相似文献   

19.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云 《唐都学刊》2004,20(5):96-99
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一个创新的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并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依据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