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六胡州建制沿革及地望 一、六胡州设置的背景和时间 六胡州是初唐时为安置迁入黄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而专门设置的。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宥州宁朔郡条记:“宥州宁朔郡,上。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  相似文献   

2.
在群山环抱、一水中流,风光秀丽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多龙海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墓,这就是渤海贞孝公主墓。据史书记载,这里在唐代归渤海中京显德府管辖。公元688年,唐军攻占高句丽都城。高句丽投降后,棘韬贵族大祚荣在辽河一带起兵反抗唐朝,后来以牟山城(今敦化境内)为据点,控制了粟末棘鞨各部和高句丽遗民。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震国,建都于敖东城(今敦化市)。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曾册封渤海第一代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改震国为渤海国,属唐朝。渤海国强盛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贞孝公主墓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四女贞孝  相似文献   

3.
艾冲 《民族研究》2002,(3):104-105
永徽元年(650),唐朝在车鼻可汗旧地创置狼山都督府、浑河州,以及先年所置新黎州都督府,统管歌罗禄诸部和拔悉密等部落。《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七下》将三者列于突厥府州之下,并在“狼山州”条下曰:“永徽元年,以歌罗禄右厢部落置,为都督府,隶云中都护。显庆三年  相似文献   

4.
唐代历任鄯州刺史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叙述正文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在唐初鄯州所隶属都督府、道和节度使的情况。 武德元年(618)李唐王朝建立后,其地方行政机构随之设置。第二年,唐平薛举、置兰、甘、凉、肃、岷、河、廓、鄯等州。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辖境约今西宁、大通、乐都、民和及化隆等地区。都督府(隋称总管府)是唐在重要州设立的军政机构,掌军事。一般按人口的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武德八年(625)置兰州都督府,督兰、河、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藏学界,日本人的藏学研究是令人不容忽视的,西方人能看懂日文的不多,因为日文中汉字太多了,至于从事藏学研究的西方人能看懂日文的就更寥若晨星了。中国藏学界对于日本藏学界的成果是比较注意的,翻译介绍也比较及时。下面,我们对日本考察及研究西藏的历史作一概述。人们也许很难想到,早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日本人就与吐蕃人有了接触。《续日本记》卷十九、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六年正月)丙寅条有遣唐副使大伴宿弥古麻吕的返朝报告,内记载:“古麻吕奏曰:‘大唐天宝十二载(753),岁次癸巳,正月朔癸卯。  相似文献   

6.
清初见于《实录》的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齐有两人之说,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人提出,只是没做详细论证。如王钟翰先生的《达呼尔人出于索伦部考》一个注中便说:“按‘额驸巴尔达齐’自称精奇里氏,系‘多科屯人’(见‘清太宗实录,卷五页一○上),另一‘巴尔达齐’则系‘塞布奇屯’(见同书卷二三页二六下)人。故自一六三六年(天聪十年)以后,凡只称‘黑龙江地方巴尔达齐’(见同书卷三九页二上)的,显然并非‘额驸巴尔达齐’其人。即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瑶族居住与活动的重心,逐渐由北而南。至清代,广西瑶族分布之广、人口之众,均居南方诸省的首位。史称: 粤西(蛮类)……合其类而 十分之,则壮居四,瑶居三,狼居二,余仅得一焉。 这就是说汉、僮、瑶诸族为清代广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僮族。 下面依《清史稿·地理志》卷74所记载的广西府、州、县次序,分列瑶人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彭士愁(《新五代史·马希范传》作彭士然,《九国志·彭士师皓传》作彭士慭,《十国春秋·彭师皓传》作彭士然),是唐末五代活跃于湘西地区政治舞台上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溪州刺史,是这一地区各羁縻州的盟主。但由于当时的正裨野史均未为他立传,其事迹只散见于各书;有关其族属家世只见于家谱和后来的地方志。因此,不仅生卒年代不详,就是关于他的族属世系学术界也争议颇多,今至未能统一。三十年代末,谭其骧教授针对地方志首先指出,彭士愁世居湘西,属于蛮族(即今土家族——引者),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2009年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大部制成为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导向和总方向.实行大部门制,就是在行政机构设置中,把多个部门分别承担的相同或者类似的职能归并为一个部门履行,减少部门职责交叉事项和多头管理,变部门之间协调为部门之内协调.这既可以精简机构,又可以减少部门间的协调困难,提升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和水平.此次机构改革后,黑龙江省市(地)及县(市、区)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设置出现了新情况.  相似文献   

10.
莫友芝的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友芝,字子偲,号(吕阝)亭,晚年号(目耳)叟。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三日诞生于贵州省独山州兔场上街。父莫与俦,嘉庆初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遵义府学教授。生母李氏。莫友芝七、八岁即作韵文,道光三年(1823)随父到遵义上学。道光五年考取秀才。道光十年(1830)中举。同治十年(1871),为了访求古籍文献而来往于苏州、常州一带,卒于江苏兴化船上,终年六十一岁。  相似文献   

11.
三站,即兽医站、育种站、草原站。现在我州有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站一个,县(市)畜牧技术推广站9个,乡(含区)畜牧技术服务站57个。1984年以前,各级畜牧站分开设立,领导力量不集中,财力分散,服务能力差。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三站进行了调整,州上三站合并成州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站,各县(市)也相应设立畜牧技术推广站。州中心站成立后,站长能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加强三站的领导。畜牧、兽医、草原三个业务队各司其职,站长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合理调配技术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克服了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弊端,有了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新风尚。1985—1987年全州普查牲畜马鼻疽病,  相似文献   

12.
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六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得(Zoroa-ster)创建.因该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祆教”.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朝时,定火祆为国教,一时在中亚地区盛行.公元七世纪,大食(即阿拉伯)统治波斯后,伊斯兰教取胜,迫使祆教徒大批东移.一、祆教的传入与兴盛祆教传入中原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六世纪,即波斯邻近的滑国于公元516年通梁之时.但是,祆教传入西域应早于这个时间.据《魏书》卷101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北史》卷97与此载同.《魏书》卷102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周书》卷50与此载同.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的文学巨匠,他的名字和作品已经走出国界,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蒲学”。 关于蒲松龄的族别历来众说纷纭,并在学术界出现过论争。本文仅就蒲松龄的族别予以考证。结论是:蒲松龄应是回回人的后裔。 1、蒲松龄在《族谱序》 (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卷3)云:“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二讳居仁,并为元总管。” 《淄川县志》卷四《秩官》亦载录元总管蒲鲁浑、蒲居仁之名。同书卷二下《继冢墓》云:“蒲鲁浑,元般阳路总管,墓在昭村北坊,存,碑仆。”“蒲居仁,同上。”  相似文献   

14.
凉州广善寺,俗称大佛寺,据清康熙刻本《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寺观门”内载大佛寺条:“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此即大佛寺所在地,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南乡百里处天梯山下的黄羊川地方。又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一“山川门”天梯山条:“县正南八十里上古城南”。黄羊川条:“县东南七十里,地多水草宜畜牧。该地原有一座古刹,内有一尊石佛,高达九丈,故名大佛寺”。原寺何时所建,已不可考,盖明初殿字已颓圮,破败不堪。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奉命镇守甘肃,有见于此,发心修福,乃鸠工集材,修建而成。庙成,赐名广善,立碑勒石以纪其事。碑文汉藏两体,保存至今,基本完好,同时署名碑上者有任礼、马昂、萧敬诸人,均一时显要,对照阅读,可征于《明史》、《明实录》诸书。凉州古郡,自唐宋以还,诗人墨客,吟咏其间,最脍炙人口者为唐代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  相似文献   

15.
谢启昆,江西南康人,清乾嘉著名学者,长于史学及小学,曾供职史馆。其任广西巡抚期间,倡修之《广西通志》,为现存广西通志中最完备的一种。是书二百八十卷,体例精当,内容丰富,为研究古代广西历史的重要史书之一。该书卷五十九、六十(职官四十七、四十八),是《土司一、二》,专门记载广西由宋及清的土官世系。此两卷订正了林富、苏濬、金鉷三省志的部分错误,对研究广西土司制度有较大参考价值;然抄袭前志的讹误亦在不少。于此,征诸公私史书、碑刻、族谱,对谢志所载明代土司的年代、人名、世系传袭作了初步的考订。不当之处,望同志们予以教正。  相似文献   

16.
《元典章》     
《元典章》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为元代政书类编。正集六十卷,辑有中统至延祐年间各种诏令条格、公牍。附新集,不分卷,所辑皆英宗至治元年,二年(1321-1322)诏旨公牍。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门,凡三百七十三目,为现存记载元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传世有沈家本刻本及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元刻本。  相似文献   

17.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前撰《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辑》(载本刊1986年1—2期),辑录了《明实录》具名的去藏使者,略考其事迹行状,列为四十八条。仓促属稿,遗漏不免,故再纂《事辑补》。《明实录》佚名的去藏使者,以年代列目,亦附于后,藉以考明政府遣使藏地之概貌。四十九,冀忠、姜观、沈成、任俊检抄《明实录》,明代最早派往藏族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的,是洪武八年以赵成为首的政府使团,已详前文。由于政府对马匹的需求,在专司茶马贸易的机构尚未完善时,政府仍直接派出使者,去藏地市马。洪武十九年,有两条记载,见于《明太祖实录》卷179:  相似文献   

19.
论北魏部族的解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族解散令”是判定北魏王朝初期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我所知,说明部族解散的资料有3条:(1)“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魏书》卷一一三,下同,不具书名)(2)“贺讷代人……讷从太祖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卷八三)(3)“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卷一○三)据此,此前不少学者论及过部族解散,其观点大致有二:鲜卑人的部族解散是部落组织的全面解体,并  相似文献   

20.
据贵州省地方志记载,贵州中部的苗族“有族无姓”,或“有名无姓”。(见田雯《黔书》卷三,(康熙)《贵州通志》花苗条)这里所说的“有族”,是指有确切的家族谱系而言;“无姓”是说黔中苗族迟至明朝末年,尚未使用汉族式的姓氏;所谓“有名”是说当时苗族使用一套与汉族完全不同的人名命名系统。如果这一记载属实,而我们又掌握了这种命名的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正确地区别文献中人名的族属,而且还能为识别文献中的苗族史料找到一个标记,这对于研究苗族将大有好处。为此,我们勾稽史籍,跋涉于黔中各苗寨,逐一查证了该地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