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保成 《当代老年》2007,(11):27-27
1950年秋,一天下午,毛泽东主席请邵力子和傅作义去他中南海住处面谈。邵、傅二人准时到达。入座之后,邵力子发现毛主席的书桌上放满了文房四宝,并从墨迹未干的纸幅那边飘来阵阵墨香。便问道:“主席正在写字?”这时,毛主席神秘地一笑:“是呵,我刚才做了一个谜,想请先生给解一下。”边说边站了起来,将宣纸拿起来递了过去。顿时,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治淮”展现在邵力子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曾思玉告诉笔者,他有生以来,第—次见毛泽东大怒是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以歌颂毛泽东为幌子,大讲天才问题,提出要设国家主席。第二天,华北组在会上散发第六号简报,刊登了陈伯达吹捧林彪,坚持要设国家主席的发言。毛泽东看出林彪的野心,决定拿陈伯达开刀。会议的第三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吸收华北组、东北组、华东组、中南组、西南组、西北组第—召集人参加。曾思玉作为中南组第一召集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毛泽东异常严厉地指着陈伯达说:“陈伯达呀陈伯达,我们共事三十多年,你阴一套阳一套…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时,每年春节都要在枣园小礼堂请村里老乡吃饭,每家也都会携软糕、油馍、黄酒、麻糖等物来给主席拜年。吃饭时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作陪,饭菜无非是些家常货,绝无半点特殊化。毛泽东给大家敬酒时总说:“大家都是我的邻居,不要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做客勒!”于是家家都把家里打扫干净,等着主席光临。但每次毛泽东去各家拜年总是来去匆匆,不吃饭更不喝酒,他怕破费了老乡呢!  相似文献   

4.
正小孟(孟锦云,毛泽东的贴身护士)来到主席身边时,主席已患了白内障,很多人劝他做个手术,他却总是不愿意,就像劝他吃药一样。他常说:“医生的话不能听,最多只能听一半。”一天上午,小孟对主席说:“你做个手术吧,很简单,手术之后,你就能看清楚我了。”不知为什么,这次主席没有表示反对,但也没  相似文献   

5.
唐由之.原名唐昆吾。1951年秋,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院时,他给自己改名“由之”,取自《论语》的“大小由之,无使不可”,本意是:考取或考不取均可,或说做大事做小事均可,不强求。然而.1975年.生活态度“由之”的唐由之.因为给毛泽东主席成功地进行了白内障手术,49岁以后的人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6.
八 明朗的天北京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坚一生中重要的转拆点。他由衷地欢庆人民的胜利,他说:“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被压迫的各阶级人民都翻身了。我们回民,不但自己翻了身,连我们的祖先也翻了身了。”他又说:“北京解放后,我过去认为是理想或幻想的事情,在各民族人民一致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2001,(7)
一间窑洞在红军转战陕北的一天深夜,部队进驻一个小村。由于村小房少,毛泽东和十几个同志同住一间小窑洞。房东大嫂走上前,忐忑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随着大嫂的语调说:“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三句话对三句话,三个“了”对三个“了”,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一条毛巾 毛泽东的节俭,往往出乎人们想象。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只用一条毛巾,早上洗脸,晚上擦脚。说是毛巾,其实早就没“毛”了,像块麻布片。卫士长李银桥说:“主席领条新毛巾吧,这条毛巾实在太旧…  相似文献   

8.
1970年埃德加·斯诺曾问毛泽东“什么时候明显地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这个人从政治上搞掉”时,毛泽东毫不讳言地答道:“那就早啰,1965年1月,《二十三条》的发表。”从下文所涉及的1964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其间毛泽东在他的寿宴上的谈话内容中是否即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9.
杨炀 《当代老年》2007,(8):21-21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老人毛禹珠来吃饭,并特地向老人敬酒。毛禹珠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相似文献   

10.
点评曹操 文武兼备 曹操曾在东汉末年做过丞相。1970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火炉上烤。”此外,曹操在军事乃至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获得胜利,他在班师途中写下脍炙人口的《观沧海》。诗中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相似文献   

11.
叶子 《老人世界》2011,(6):34-35
毛泽东喜欢用“马革裹尸”的故事勉励和教育干部。1950年,中共中央应胡志明主席的邀请,派罗贵波率顾问团到越南工作。临走时,毛泽东对他们讲了“马革裹尸”成语的来源。一年后,罗贵波回国汇报工作时,毛泽东又说,我送你们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相似文献   

12.
高菊村 《老年人》2014,(2):44-45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领导打电话给我说,境外一家电视台播放了有关韶山土地改革的影片,其中讲道:土改时为给毛泽东家划阶级成分争论不休,划贫农、中农、富农都有人提及,还有人提出划地主,只因他是党的主席,才未划成;还说,当时韶山乡党支部书记毛仁秋给毛泽东写信,  相似文献   

13.
1949年 ,毛泽东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干部祝寿。1953年8月 ,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 ,他再次向全党和高级干部郑重提出“六不”要求 ,其中第一条即为 :“不做寿 ,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主要是把工作做好。”1943年12月26日 ,毛泽东50岁生日 ,延安城内有人准备为毛泽东搞个庆典 ,但毛泽东严辞拒绝。1953年12月26日 ,毛泽东60寿辰。这是花甲之寿 ,毛泽东忘记了。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 :那天 ,卫士们都认为该庆贺庆贺 ,可又怕毛泽东批评 ,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决定挑选6个鲜桃子放在一个大盘中蒸熟 ,表示“60大寿” ,算是献给老人家的特别寿桃 ;另外晚餐时 ,做了几道家常菜 :木耳炒肉、牛肉炖萝卜、苦瓜炒肉、油菜、雪里蕻、小辣椒、咸鱼。开饭了 ,卫士问毛泽东 :“今天是什么日子?”毛泽东诧异地反问 :“什么日子?”当弄明白是他的60寿辰时 ,马上严肃地说 :“中央已有决定 ,不能祝寿。你们为什么还为我祝寿啊?”李银桥只好解释 :“这是家常便饭 ,不过分。”1960年 ,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 ,全国城乡严重缺粮 ,很多地方发生了浮肿病 ,有些省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毛泽东心情沉重 ,忧心如焚。1...  相似文献   

14.
天制作陶器,夏天耕种,他把自己比做虞舜。一位智者听说了就去见他。他对智者说:“义就是义罢了,哪里用得着去说它呢?”智者说:“您所说的义,是有力气就帮人劳作,有了钱就分给别人使用吗?”他说:“有那个意思。”智者说:“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让更多其他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交谈中,毛泽东经常发出妙趣盎然的提问,或使谈话按他的预想进行,让对方不得不接受他的观点;或曲折有致地在笑声中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或使人疑窦大开,进而积极思考;或打破僵局,顿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毛泽东幽默的提问技巧,常使他驾驭谈话的全局,左右逢源,潇洒自如。一、用问句驳斥对方,论证说理。1957年11月,毛泽东赴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十分精明而又极为党诈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很重视毛泽东的到来。在一次午餐时,他在餐桌旁对毛泽东暗示说:“兄弟党的同志们都很关心文件的起草情况呢2”…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怒批陈伯达:“孙权劝曹操当皇帝,小子不怀好意!”曾思玉告诉笔者,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毛泽东大怒是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以歌颂毛泽东为幌子,大讲天才问题,提出要设国家主席。第二天,华北组在会上散发第六号简报,刊登了陈伯达吹捧林彪,坚持要设国家主席的发言。毛泽东看出林彪的野心,决定拿陈伯达开刀。  相似文献   

17.
毛泽民1931年冬天来到中央苏区后,身兼五个职务,即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财政特派员、红军东路军筹款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钨砂公司总经理、国家银行行长。平日里,他总是腰间扎着皮带,左边斜挂装有小算盘的挎包,右边插着一支小手枪。毛泽东幽默地称自己这位大弟为“带枪的行长”。泽东,劈头就问:“大哥,是你要我当银行行长的吗?我来苏区不到一个月,许多情况不了解,又不懂金融,再说苏区一无所有,叫我怎么办银行?还是让我跟泽覃一起去前方打仗吧。”毛泽东笑着对他说:“这是中央执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我也觉得你能胜任,…  相似文献   

18.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务卿罗杰斯随行。客人到上海访问,下(?)锦江饭店。一天周总理到饭店看望罗杰斯,一见面,周总理就彬彬有礼地伸出手,说:“罗杰斯先生,您好!”“总理先生,您好!”罗杰斯也有礼貌地和总理握手寒暄。“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东主席委托来看望你和各位先生。”周总理以赞赏的口吻说,“这次中美两国打开大  相似文献   

19.
文化宫     
《老年人》1996,(12)
文化宫某科长下乡,去一所小学给学生作报告。他上台就说:“今天就国际国内形势谈五个问题。”讲了10来分钟,头冒大汗,言语支吾。这时,校外公路边有辆汽车鸣笛,他一声惊叹:“糟了,今天县里还有个会议要我主持,接我的汽车来了。”校长出去看了看,回来说:“那是...  相似文献   

20.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