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78年以来,全日制硕士生招考方式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的必要性,复试,推荐免试,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和考试周期,考试保障机制.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三点不足:一是偏离本土化,二是缺乏系统性,三是理论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2.
负有考试和教育双重职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以社会文化构成部分中的一个内容,对其它文化现象产生影响,又与社会整体构成的其它各个部分发生联系,形成各种关系,在社会整体运行和发展中显示其特有作用。因此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自学考试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性的国家学历水平考试。本文着重从社会学角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系统结构及其社会制约囵素作一分析,跨说自学考试的社会功能。一、自学考试的社会系统结构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05,(2):18-19
各类出国考试的关键有三点:一是智商,二是方法,三是心态。失败者永远是放弃者。  相似文献   

4.
舞弊是考试活动中的痼疾,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考试制度作为一种次级社会制度,是执行考试这一社会活动的主体并承担着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研究考试舞弊成因、危害和解决措施,应从考试制度与人、社会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5.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20 世纪科举研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奠立基础、中心外移、兴盛繁荣三个阶段。总的看来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从幼稚走向成熟。“科举学”的热点和公案主要有科举起源之争、科举革废的影响、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八股文的评价、科举制的功过得失等问题。世纪之交“科举学”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研究继续变热,更为学术界所关注;二是进一步走向理论化与综合化,真正形成一门专学;三是评价更为全面,且研究注重为现实考试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总结了学生各种情况,决定对学期期中考试作一次改革尝试,理由是:一、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对学生基本情况已有所了解,便于掌握考试的侧重点与难易程度。二、考前有一定的集中复习时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集中,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三、考试是学生敏感点,选在考试时进行改革,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造成深刻的印象,为以后课堂教学的改革铺平道路。在考试的前两周,把决定在  相似文献   

7.
以驻马店、平顶山两地非重点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为被试,研究在此群体中,考试焦虑与学习动机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非重点高中生群体中,考试焦虑普遍存在;考试焦虑水平年级和性别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高三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二学生;考试焦虑与动机太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动机太强、兴趣困扰和目标困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追溯了命题入闱的历史渊源,对新时期教育考试命题采取入闱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探讨,并针对教育考试命题的组织特征提出了入闱命题"三、二、一"管理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与特色,对教育考试命题组织工作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公正是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共同诉求。考试是人们日益广泛使用的对有限社会教育机会和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一种较为合适的筛选方式,伴随着考试地位的日渐显要,考试公正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考试公正决定着考试的是否合理,考试是否合理又决定着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继而潜在或现实地影响社会其它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因此考试公正承载着对于社会、人自身发展而言所必备的重要社会责任。当前和谐社会建构中有诸多“不和谐”因素,考试不公正就是其表现之一。本文揭示了考试公正作为教育公正具体表现的内涵,试分析了考试不公正的原因,并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及资源配置层面对和谐社会中达到考试公正的思路与对策对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考试社会学”研究刍议程凯“考试社会学”是介于考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种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究考试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揭示考试活动与社会其它现象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开展“考试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开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他们与大学生年龄相近 ,兴趣相仿 ,他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更容易影响大学生。在主客观因素作用下 ,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着集体意识淡薄 ,不能正确处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爱岗敬业精神不强 ,对学生缺乏爱心 ,育人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应切实转变观念 ,改进工作方法 ,做到以人为本 ,为青年教师做实事 ,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应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机构 ,运用激励等方法培养青年教师成才  相似文献   

12.
开展心理咨询,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最激烈时期 ,在这一阶段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而且能使大学生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得到充分发展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高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洋务派培养新型人才的实践,是伴随着传统教育的不断解构而兴起的.它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的近代科技人才,促使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为当时的中国造就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缓解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所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校异地办学初期教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高校工会应充分发挥工会优势,积极主动多渠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职工民主权利;增强职工的凝聚力;通过激活工会优势,寓思想政治工作于高校各级工会的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做活做实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起到联系校党委与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代,中国文学已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观念的自觉,社会主流意识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其二,是文体的自觉,作为艺文,为了赋予其审美功能,经典的创作使文学作品按类别具有了稳定的体裁格式上的要求;其三,是创作审美追求的自觉。由于社会有文学消费的需要,供需方都将焦点集中到文本审美这个供需点上,创作主体对文学审美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极力加以表现;其四,有一支专业的创作队伍;其五,产生了一批能表现时代精神并得以影响后世的经典性的作品;其六,学界有了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并自发开展了文学批评活动;其七,主流社会对作家和作品有普遍的认同和尊重。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书院类型主要有四种: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清代书院的教学宗旨都突出了德育的要求,并且各有一定的特点;清代书院还十分重视具体教学制度对学生德育的功能,如在选拔教师时,注重考察其德行表现;注重祭祀制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注重学规章程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作用。考察清代书院的道德教育,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 ,中国的电影理论界至今还介绍和理解得不够 ,甚至有人盲目排斥 ,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 ,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合理的新颖的东西 ,并且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启迪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介绍了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的重要内容 :意识形态批评和女权主义电影理论 ,这些理论早在六、七十年代已风行于西方 ,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当今的电影批评中 ,而且仍在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8.
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史既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性地说明了<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1937)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新闻史尚未藉重这一个例来丰富<大公报>办报思想的说明.本文试图做一些补缺工作,即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角度将<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作出共相对应的梳理,阐明两者都分享着共同的社会与思想资源.着重评述京派文学基植于思想自由,并由"人性论"与"距离说"所涵盖的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其自由主义文学标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信仰的内在关系,运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9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人生信仰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无帮助、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无积极影响及大学生性别、信仰等变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欢迎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思想政治理论著作等变量是影响信仰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此,应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信仰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专业300名学生进行学风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生的学风的主要问题是重技能轻理论,学习纪律遵守情况较差,学习动机多为完善自我和谋求职业,带有强烈的个人功利性,自习时间较少;学风建设要根据体育生群体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重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对报考动机不良的学生做好教学分流工作,从根本上推动体育生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