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人与路     
《阅读与作文》2007,(1):26-26
这篇章以画始而以画终,首尾遥相呼应,中间的内容都是对画中人物表情的解读,在解读时,作充分联想,大胆想象,写“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身染重症却“用心默默在走,路,一直在延伸”,写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曲曲折折的历史路上,抱着一份信仰”,写舒婷面对“历史的重担”“微笑”——这实际上已经巧妙地回答“那背着我们的人该是什么表情呢?”这一疑问,在对一种表情反复解读之后,作又以诗意的笔触作了含蓄的回答:“那踏过的雪,已承载了荣光,我们一起微笑,在路上。”  相似文献   

2.
名人名言     
《山西老年》2012,(4):13-13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评价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皮得·凯里的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在这部作品中,凯里重写了19世纪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现代性的移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英雄神话进行了质疑和解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性的殖民历史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4.
童庆炳在《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历史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不是真实叙事,但如果历史文学家不借助历史文本的话,那么就无所依凭,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悖论:历史文本不完全真实,可不借助历史文本创作就没有根据。历史文学家要把握历史精神完整地重建历史世界,不要为历史文本所束缚。第二层面是隐喻现实。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某个言语过程中,此物被转移到彼物上面。尽管此物与彼物是不同的,但差异中又具有相似点。历史文学用言语写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精神,通过心理联想,被转移到现实,这现实就是“彼物”。第三层面是哲学意味。这哲学意味是自然的,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去的,更不是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  相似文献   

5.
2007年,同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用到两个时间表达式:“2007年”和“百年”,它们是规定当前时刻的时间坐标。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由此时间坐标的规定性而来,我们在这里将要考察的“何谓大学”问题就决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必定是具体的历史问题,甚至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紧紧围绕人与自身历史的关系这个主题,完整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它认为:历史进程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是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表现形式的统一;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群众合力与个体分力的统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我们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反对搞个人崇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遵从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当然力求真实地、本质地再现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新政"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文学的方式"还原"和"再现"出来的.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样的历史,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而这种理解和看法,事实上也就是作者心目中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熊召政写了一个历史人物张居正,不如说他是借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极权政治的一种阐释、理解和评价.<张居正>写尽了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精细微妙、机巧诡谲之处,也写尽了这种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风翻云卷、潮起潮落的机运.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张居正>看作是一部政治小说,是中国极权政治的一种历史寓言.作者的意图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歌颂张居正这样一位封建时代的改革家.而是通过张居正的悲剧结局葬送那个极权政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化的一个可喜成果,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该译丛涉及历史经验、历史解释、历史叙事、历史隐喻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最新动态的简化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9.
霍文琦 《中华魂》2014,(19):19-21
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事情令人惊奇不已,如万里长城的构筑、大运河的开凿、航天探测、红军长征等等。这充分展现了人类的骄傲!当人们在回顾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也不禁要对那些操控整个事件的历史人物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真有气魄呀!这魄力确实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也为当事者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遗憾地看到,有不少人所展现的魄力,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福祉,却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如某个领导人一拍脑袋,花几千万甚至几亿元上了个大项目,弄得人人皆知,四方瞩目,但后继乏力,结果既没有给当地带来繁荣,也没有让人民得到实惠,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两相比较,魄力的问题确乎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必将从历史决定论走向历史合力论。历史决定论是唯物史观首先确立的理论形态和历史思维方式。恩格斯晚年对它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看成是社会有机体一切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产物,致力于从各种因素的交错和综合中再现历史的实际进程。较之历史决定论,它具有更宏阔的历史大视野,十分“贴近”历史的真实,具有极强的理论整合能力和解释功能,因而能更好地满足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代明 《北京纪事》2011,(12):71-75
历史已经尘埃落定,但闪烁在其中的那些真实、那些细节,至今还在被掩埋,我们的任务,是把覆盖在上面的那层尘土轻轻抹去,露出历史本来的面目。尽管它曾经是那样残酷,那样让入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3.
试论历史认识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认识是人类求知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提供延续着人类认识文明的成果和过程,又展现着其无限宽广的认识前景。我们既从历史认识中求知,又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历史认识。这是历史认识的特点与优点。解释是历史认识的根本性原则,所有有意义的历史认识都是解释的成功,而解释的本质要求既使历史认识获得当代意义,又使历史认识充满无限的前程与生机。历史研究,正是在历史认识与解释中发生,更在其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强 《金陵瞭望》2008,(23):58-59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沧桑,总会让人们记住有人文底蕴的名胜古迹,以及对文化有贡献的名贤。秦淮水亭是否也让我们在了解到吴敬梓南京置业的同时,感悟到历史的苍凉?  相似文献   

15.
闻慧斌 《金陵瞭望》2011,(13):92-94
90年前的岁月尘烟,许多英雄已被光阴淹没;90年后,曾经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烈士能和他们的亲人完成跨越生死的聚会吗?4月的清明节,是中国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雨花台吹响集结号,让我们回望历史,让我们聆听壮烈,让我们启迪人生,让我们放飞梦想……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是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一宝贵遗产不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工作理论指南,也是当代重要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一。从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问题、历史规律的因果关系问题、历史的现实性和相对性问题、历史方法论问题等四个方面,对恩格斯的历史认识重新加以梳理和领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史学研究自身的省思。  相似文献   

17.
康德启蒙观无疑成为福柯晚期的重要哲学主题,也是他从现代性探索转向古希腊罗马思想讨论的一个理论契机。在康德的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福柯发现了“现在本体论”并对其加以丰富发展,进而提出“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努力建立“启蒙”与“我们自身”的内在关系。康德启蒙观具有奇特的“笛卡尔踪迹”,或者说,是笛卡尔哲学——旨在正确引导理性、寻找真理——的继续;启蒙的历史本体论明确指向“我们自身”,旨在认识其本质,“我们自身”这一概念在对启蒙的沉思中成为福柯考古学与系谱学的批判主题;启蒙的希望就是我们自身的希望,也意味着自由、独立、理性与现实。作为三维结构主体(知识主体、权力主体与伦理主体),我们自身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其存在方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其历史本体论的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天下文胆     
《中华魂》2013,(8):54-55
阅读历史,应该是愉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才情与睿思,都在证明着,本书的写作者们不光有着较深的史学积淀,而且叙说的理路十分灵巧。任笔由缰,或徜徉,或翻蹄飞奔,他们似乎回到了历史现场,挖掘、搜剔、寻幽、言理。没有人可以把阳光装进自己的口袋。没有人能独占真理。作为后人,谁也不敢说,自己发现了历史的全部真相。事实上,我们都不可能再走进历史的现场。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无限地去贴近历史,并且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还原历史。写作者们写下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统一,思想理论价值、学术价值、社会普及价值兼备,是研究历史及其撰述应有的价值追求.要增强著作的可读性,实现社会普及价值,其有效路径是:图文并茂;注意写史事的细节、情节、场景;注意写众人、写群众;有文采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体选择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唯物史观主张前者包含后者。本文通过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说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的理性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主体选择活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历史主体选择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