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2012年年底贺岁档差不多同期上映的两部大片,两者皆以灾难为背景,但各自对灾难的展现和由此对主题的开挖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导致票房和影片评分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文章从导演意图、影片表现手法、观众评价三个方面比较两部影片的优缺得失,探讨《一九四二》失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受热捧的原因,以期对国产电影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经验总结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安的两部电影即《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探讨了创伤的再现形式与伦理追求。导演通过记忆重构的方式唤醒创伤的可视性,在其充满实验色彩的影像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伦理视角:《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虚实交错的叙事结构与奇幻的想象,再现了一个少年黑暗的“成人创伤”(也即结构性创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3D 4K 120帧/秒的技术实验再现了由媒介、战争和民众构成的代理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在当代社会中的运行机制。这两部影片实现了从结构性创伤到集体性代理创伤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籍作家杨·马特尔的英语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获奖无数。小说所宣扬的信仰与求生主题鲜明生动,而主人公派最终能够战胜自然界的恐怖并成功地幸存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宗教观。本文试图从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这一角度,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主题思想的深度解析:主人公派神秘而独特的宗教观,充满奇思妙想的梦幻般的场景,荒诞离奇的寓言式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4.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2):30-31
李安获法国颁文化骑士勋章11月27日,华裔著名导演李安接受法国文化部长菲里佩提颁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她大力推崇李安的电影感动全世界,是一股清流。菲里佩提盛赞李安的电影游走在各种文化之间,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透过电影,不同族群的人能打破藩篱对话。法国"大鼻子影帝"杰哈德巴狄厄甚至甘愿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担任配角。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著名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白骨》分别以人类和非洲象的视角,共同表达了现代物质文明下人类生存的孤独和异化这一主题。文章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入手,讨论了现代人病态的生存现状。和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不同思考和类似的拯救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3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夺得最佳导演奖。此外,这部荣获11项提名的3D电影还收获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配乐3个奖项,成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名冠世界的大导演,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竟语出惊人地自爆:"我是个怕老婆的男人,没有我‘强悍’的老婆就没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审视三部典型的西方漂流小说,可以看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存在明显的反生态书写,图尼埃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重在构筑人与大自然的主体间性,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则展示自然生命的平衡和救赎。这三部小说在处理生态书写与宗教文化、人性探索、复调性的生态叙事等方面,对后来的生态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学者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研究多集中在小说的叙述方式和主题探究上,忽视了作者马特尔赋予小说的深刻哲学内涵。文章参照犹太裔哲学及马丁·布伯的哲学观,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并探索文中他者与主体间的互动,探究从中折射出的作者的别样的生命"互动观"。  相似文献   

9.
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李安对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小说围绕“存活”的话题展开,揭示了作为存活之道的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和平衡。李安的电影更关注跨文化的宗教体验,淡化对理性力量的描写的同时,加大了对宗教氛围的渲染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思考,表现了不同宗教的融合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救赎作用。马特尔的文学创作受到加拿大文学的“存活”主题的影响,李安的电影离不开他具有的东西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频繁使用死亡元素进行文本架构,表达对于死亡议题的思考与探索。根据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假说及宗教伦理死亡观的理论,分析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可以得出结论:死亡是建构自身存在价值、构建生命内在动力、追求生存本质意义的重要前提和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1.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三大宗教以及《奥德修纪》、《白鲸》、《老人与海》等前文本的借鉴与挪用构成其与哲学、宗教、神学或显性或隐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历时性空间的阻隔,通过对"前理解信息库"的改造实现了前文本与现文本的对话与融合,在"文本间性"的基础上促进了生态神学伦理机制的生成,为丰富现代生态学理论作出了努力。此外,互文性叙事也拉近了读者对不同时期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距离,进而构成一个混杂着前文本和现文本的新型审美关系,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筑构和衍生出文本新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的观众一定会对千余条飞鱼袭船的镜头记忆犹新,虽然这画面是借助3D技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但在印度洋航行的船只上,船员们时常会看这样有趣的情景——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跃出成群的"小飞机",它们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空,时高时低,自由翱翔,景象十分壮观。有的时候,它们甚至会直接"飞"到轮船的甲板上。这种像鸟儿一样会飞的鱼,就是闻名遐迩的飞鱼,它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海域中都可以见到它们飞翔的身姿。多年来,人们一直对飞鱼飞翔的秘密十分好奇。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速摄影终于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飞鱼的视力很差,在海  相似文献   

13.
苑银和 《南都学坛》2005,25(2):101-102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以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与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道德立场和以西化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道德立场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瘸腿小王子     
马洛克·克雷克(1826—1887),英国经典作家。尽管她的主要成就不在儿童文学方面,但为孩子们写书却贯穿在她一生的创作活动中。马洛克在几种儿童文学体裁上都有建树,写过道德训诫故事、奇幻故事、传统风格的童话,还有少年题材的小说。后者代表作如《瘸腿小王子》、《地精布朗尼》、《樱桃王子》等,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赞赏泰戈尔的“森林哲学”。在瞿秋白早期“爱”的哲学里,也可以说带有泰氏思想的某些影响,由于斗争情势的需要,瞿秋白与东方文化派论战之际,写成两篇专文批评泰氏作品和言论。本文着重论析他《太戈尔——过去的人》一文对泰氏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的论评。  相似文献   

17.
模糊管理的哲学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模糊管理的根源进行了探析,指出系统科学的模糊思维是模糊管理的科学方法论根源;"全面自由发展人"是模糊管理的人性根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是模糊管理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大陆新武侠在小说原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今古传奇·武侠版》、《白桦林·新武侠》、《湖北画报·奇幻》、《科幻世界·奇幻版》、《武侠故事》等期刊为阵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2004 年大陆新武侠文坛的成就,昭示着以中国先进文化为指导的中国大陆武侠文学与通俗小说的繁盛。  相似文献   

19.
变形记     
正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著的《变形记》洋溢着淳朴和蛮横精神的神话、童话、鬼话集。20世纪西方现代派"表现主义文学"经典之作《变形记》,作家卡夫卡以荒诞不经的人变虫,揭示人的本性,反映现实世界。赵允芳、周稷之母子二人合著的长篇"人物通讯报道"《变形记》,将"小升初"视为孩子从儿童步入少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美国少年小说作家维罗妮卡·罗斯创作的《分歧者》系列丛书获得好评如潮。小说探讨反乌托邦主题,塑造了以碧翠丝和老四为代表的融合无私、友好、正直、博学和无畏五种品质的分歧者形象,以此探讨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个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批评视角,探讨碧翠丝在无私派、无畏派和心理恐惧模拟测试过程中经历的主体的认同、异化与溯归过程。罗斯通过塑造代表本然纯粹的分歧者形象从而为反乌托邦书写注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