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主体弱化”而受教育者则“主体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日益“平等化”,所以在网络语境下,应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而其关键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引导教育客体自律.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得以实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需要主客体条件和中介条件。主客体条件主要包括主客体的态度和能力;中介条件主要指网络媒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应着重从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互联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哲学研究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着陆点。网络分解了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同时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在网络社会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由网络人机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关系构成。当然,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在网络空间的实现还不够充分,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提升自身的主体素养,也需要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  相似文献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普及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元话题"必须予以正确认识和理解。本文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及特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新变化。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育活动提供认识上的帮助和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聚合而成的数智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全新的时代境遇,推动数智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也成为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数智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革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机制、关系、方法等维度的数智化跃升。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布局数智融合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智技术在不断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赋权赋能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数智技术不仅弥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距离、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交互、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供给、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而且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关系、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为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价值理性为导引,统筹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以协同育人为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育人生态;以平等对话为形式,建构数智化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以技术赋能为依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数智化变革。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工作理念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方式。网络在改变教育传播活动的生存环境,拓展教育传播的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导致主客体的内涵发生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本文在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网络环境下主客体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网络社会,网络赋能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完全依附甚至嵌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有助于明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未来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向主要包括:教学关系转向主体对主体,教育载体从板块转向共通,话语体系从逻辑映照转向人际关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研究范式转向,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为指导,结合网络亚文化样态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立足于交叉学科支撑,始终扎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沟通具有沟通渠道单一化、沟通主体虚拟化、沟通双方平等化的特点,沟通分析理论为研究这种特殊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从沟通分析理论的视角来看,首先应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主体所选用的自我状态。在此基础上,教育主体可以灵活运用互补式沟通、交错式沟通和隐藏式沟通三种沟通方式,与教育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沟通的有效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认识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分析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理念一致性、具有指导思想一元性、具有关系维度统一性、具有终极目标同向性;提出了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中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高校运用网络直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互动发展趋势,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多元化发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态立体化需要。随着高校将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由于网络直播隐匿性、直播乱象及泛娱乐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教育者引导难度增加、受教育者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弱化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围绕教育者、大学生、直播内容出发剖析制约网络直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对此,尝试从转变思想观念、打造直播平台、建立保障制度入手,提出高校运用网络直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旨在更好地发挥网络直播功能与价值,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将互联网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加快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建设;提高教育者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和素质;为网上信息设定严密的制度和技术防线;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网络道德伦理,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今,网络文化带给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重视和应用,深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信息时代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的角度,在全面分析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初步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本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网络社会中,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有机总和.文章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具有导向、塑造和规范作用,对教育活动具有提供条件、营造氛围和把握脉搏的作用,并有效地促进着教育对象与教育活动的协调融合.文章还提出了坚持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努力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系列原则、方法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界定 ,用主体论厘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等讨论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过程 ,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发展的具有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好的话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面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网络文化的差异等问题。在新形势下重温并总结提炼毛泽东同志话语,以此探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路径,提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提升的路径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促进话语通俗化、网络化、生活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具体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关系,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围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设与发展这一主题,学术界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方法的有效运用,方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后真相时代人际信任弥漫着深度焦虑,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各种不实信息导致的轻信盲从和网络舆情更凸显出后真相时代信任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应发挥出思想引领、政治引导和心理疏导的功能,但当前网络去中心化、信息茧房、网络民粹主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面临的困境,需要从时间维度上实现一体化接续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链;从空间维度上实现协同联合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网.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方法、手段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改变,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增强其实效性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从“应然之意”、“实然之路”、“必然之策”三个层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行为逻辑分析很有必要,通过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直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