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导引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和落实好“三生教育”,关键要树立起与“三生教育”相对应的“三生教育观”。我们在对“三生教育”与“三生教育观”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三生教育观”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至8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教育厅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实施“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实施意见,要求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三生教育”。从此,云南正式拉开了“三生教育”的实施序幕。可以说,云南的“三生教育”是一种特有的生命教育,它是在结合本省教育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需要,并借鉴于国内外生命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将教育从生命的关怀扩展到了对生存和生活的全面关怀,并以此来实现提高青少年们的生命质量、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三生教育"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它充分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三生教育"活动设计,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建构性。  相似文献   

4.
国外的“三生教育”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主要突出对人的生命关注,注重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重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在对国外“三生教育”经验的借鉴中,需要结合我国实际,从树立理念、深化改革、突出实践和健全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从三生教育的具内容“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一一入手,说明德育如存在于“三生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中,分析如何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和学会生存的同时体现高尚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80后”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提高其生命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很少。大.学生生命教育应遵循以下五条规律: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灵魂;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等四大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归宿。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和创新教育。高等院校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支配下,建构面向学生的课程观、注重培养学生悟性的能力观、立足于发展的教学评价观。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时代性课题。协商课程教学模式蕴含了沟通、理解、交流、自主和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成之为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生命危机日益彰显、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活精神日益消沉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人的发展,即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与超越性三个维度推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的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一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论述,是作者结合长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从创新的角度对教育理念进行的诠释,为人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思考高等教育管理的新角度。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创新的观点理解人,理解教育;二是从师资、学科、专业建设的多维关系中,揭示高等学校建设根和魂的双向建构;三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重新理解“学校定位”,进而指明大学的社会功能;四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新时期高校的管理理念。理念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堡垒”,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思辨、探索,进一步说明教育创新理念的生命在于其现实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1.
生命、生存与生活是人存在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展现了教育使人成为"全人"的整个过程.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为内容构成的"三生教育",以人存在的多维性来构建带有系统意义的教育理念,是提升人的主体性并以人为中介的教育行为,它为回归本真的教育价值,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找到了"出场",即通过提升受教育者价值创造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提升受教育者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能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中华大地上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类型、教育事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生命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成长的、实践性极强的“树人”的事业,它需要对自己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实践模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政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的因素,摘其要者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及对良好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位是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原则是人的主体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以人为本”理念,而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对“以人为本”理念产生了误读,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和合理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去死",而是在观念上的由"死"观"生",是更深切的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对人们的"死亡品质"与"生命品质"提高的关注。本文从死亡教育的本源、内涵及实质切入,认为死亡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珍惜、热爱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而不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呼唤审美精神,强调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幸福的快乐,而当前学校教育在功利主义主导下,过多追求智育,而忽略美育,教师学生心理压力大,重建人文教育成了当务之急。我们认为“以美育人”正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提出“以美育人,集美立校”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整体改革课题。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长效性教育环节由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深入社会的实践教育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理论再教育三个环节构成。只有使三个教育环节循序渐进、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然后又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循环,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机制,才能确保高职“思政课”的长效性。必须采取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理论再教育环节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实现高职“思政课”长效性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三生教育"是一个新兴教育理念,它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以生存教育为基础,以生活教育为方向,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内容."三生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观念认识是根本,两者内容的结合是关键,评价体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认真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的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而高校学生工作是直接面向广大学生,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因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必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在贯彻“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时,应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帮贫助学、心理健康、学生管理的新平台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学生工作教育观的研究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在转型期的观念取向问题进行思考。本文认为,“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是学生教育工作价值观的新取向;“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是学生观的生命内涵;“周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是学生教育活动观的重要特性。以上三观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