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政府实施的"牧民集中定居"政策,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国家对于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牧民的一项民生工程.本文对循化县岗察藏族牧业乡游牧民定居工程做了实地调查,这项工程改善了游牧民的生存状态,但同时对游牧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记者:四川省的"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兼顾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有可能对于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借鉴案例。在您看来,世界范围内游牧文化的总趋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游牧民族大多分布在北方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主要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些民族逐水而居、逐草而牧,但是在一些与农业民族相邻或交往较多的地方,也有部分开始定居游牧,有的还从事一些农事活动。在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小城镇,成为游牧民族互市、交换、交流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的50多年里,游牧民族的城市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次跳跃,我们把它称作“三级跳”。第一级跳是从游牧到定居游牧;第二级跳是从定居游牧到半农半牧;第三级跳是从农牧结合…  相似文献   

6.
藏族传统的游牧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畜牧业在藏族传统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五大牧区中,就有三个主要分布在藏区。藏区,特别是藏族牧区,基本上都分布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高海拔为特征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传统游牧文化,更有其独特的内涵,本文仅就其中尚未有人研究过的游牧方式,结合青藏高原牧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20世纪初期至1949年中国人类学者研究藏族牧民的著作和文章,对藏族牧民的社会历史、人口状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体质人类学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调研报告》是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十几位学者集体研究的成果,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研究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论著已不鲜见,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精品.但是,以第一手调查材料为基础,进行专题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大多是宏观上把握、引经据典、理论阐释,与现实联系并不紧密,难以转化为政府或职能部门的实践措施和行为引导.本书突出地体现了“真实”、“宏观”、 “探索”的科学精神,不但颇有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是从事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人们和研究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牧区,笔者了解到,牧民迫切恳请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牧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他们改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走上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道路.在大力发展牧业的同时,开始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过上了半牧半农的生活. 雀仁乡的农牧民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科委的大力帮助下,试种成功了玉米、西瓜和大白菜,而且长势很好.  相似文献   

10.
自十七世纪和硕特蒙古部进居青藏高原后,便一度在充满了神话传说和宗教韵味的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凭借格鲁派势力,建立了统辖整个藏区的政治权。随着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政教合一制度”的日臻完备,政治权又被清朝政府取缔。然而,该部在青藏高原的世代定居,对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故本文试图借助于藏族史料将青海和硕特蒙古部中较有影响的黄河南前首旗(俗称河南蒙旗)的历史背景、历代亲王的事迹做一述略,疏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定居方式也因地而异.无论何种方式的定居都使其传统文化发生着变化,文化心理意识的变化随之产生,表现在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化等方面.定居既给牧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相应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定居牧民进行心理疏导,是牧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欧亚大陆游牧民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几个共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亚大陆游牧民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几个共同特征孙家煌,杜平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出现了依附于土地的农业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两大生产、生活方式。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大兴安岭直到波罗的海沿岸的辽阔地域内,很早就产生了游牧民的文化。这个地区游牧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丹曲 《西藏研究》2009,(6):69-77
自古以来,自称为“董氏”的果洛藏族就居住在被称作“玛域”的黄河源头。在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中,“董氏”往往与当地的阿尼玛沁雪山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给果洛藏族的姓氏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给阿尼玛沁雪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依据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就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果洛藏族姓氏的渊源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且其历史久远,与藏族族源一脉相承;果洛藏族的阿尼玛沁山神崇拜习俗,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反映,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藏族社会早期部落制度的一种辐射,也成为历史以来维系黄河源头社会秩序的象征。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既是果洛地区藏族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文化习俗的沉淀,也是其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兼容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自十七世纪和硕特蒙古部进居青藏高原后,便一度在充满了神话传说和宗教韵味的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凭借格鲁派(黄教)势力,建立了统辖整个藏区的政治权。随着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政教合一制度”的日臻完备,政治权又被清朝政府取缔。然而,该部在青藏高原的世代定居,对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故本文试图借助于藏族史料将青海和硕特蒙古部中较有影响的黄河南前首旗(俗称河南蒙旗)的历史背景,历代亲王的事迹做一述略,疏误之处,谨请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15.
"雍仲"符号文化现象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来,学界对“雍仲”符号的叙述有不少文章论著可资参考。根据笔者所掌握资料,国内对这一符号进行较全面研究、罗列资料较齐的论著当推王克林先生发表于《文博》杂志1995年第3期上的《“”图像符号源流考》一文。除王先生的这篇文章外,笔者在其他书刊杂志上也翻阅过一些材料,但都没有像王先生这篇文章内容全面,论证严谨。本文结合上述有关材料,尤其是结合反映于藏族文化中的有关这一符号的材料,拟对雍仲符号在藏族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索。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求得今后对这一符号较为客观真实的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自1980年5月始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来,民族研究所就致力于民族学科建设,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地区民族学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两部风格,出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撒拉族档案史料》、《撒拉族史料辑录》、《青海民族史料摘抄》(明实录)、《十族族源讨论集》、《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上卷第一、二分册)、《民族语文散沦》、《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青海少数民族》、《撒拉族政治社会史》、《民族宗教问题论集》、《中国婚俗文化》、《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青海藏族史》、《伊斯兰文化新论》、《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民族理论概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史》、《土族婚丧文化》、《撒拉族语言文化论》、《语言心理民俗》、《河湟蒙古尔人》、《西宁历史与文化》等独、合、参编论著百余部。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学科的活动在于现实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院、所领导及时调整了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5月26日,由大理市下关镇兴盛居委会和19户藏族居民共同主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藏族同胞定居大理50周年庆典仪式暨座谈会在藏族新村举行。大理市委市政府领导、州市民宗局领导和大理藏族“康巴同乡会”的来宾以及藏族新村的居民近100人济济一堂,共同欢庆藏族定居大理市50周年。藏族新村有19户、80余人,50年前分别从西藏、四川和云南省迪庆州游牧或逃难而来,过着迁移不定的生活。1954年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藏族同胞相继集体加入滇藏公路马帮队和商业局马车社,逐步走向定居生活。1982年,政府又为他们建盖了藏族新村,让他们过上了安居乐…  相似文献   

18.
羌族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勤劳勇敢和富于革命精神的傳統的兄弟成員之一。远古时候,居住在祖国西北高原上的“羌”人,是一些从事游牧的部落的总称,其中的一支,后来定居在岷江上游,經过長期的發展,形成为今天的羌族。羌族有四万三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地区的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山区,大多数以村寨形式聚居于自治县境內的赤不  相似文献   

19.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现有四个藏族乡。东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连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面和西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通用的语言是藏语、汉语、撒拉语。本文以比较和描写为研究方法,以青海循化一带藏族妇女服饰“果杰”帽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果杰”帽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文章初步认为藏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多样性的文化,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牧区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和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山脉南北,那里有着广阔而丰美的天然牧场。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以蒙古民族为主的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着畜牧业生产,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牧区的畜牧业生产,在历史上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虽也有半定居游牧或定居地区,但为数不多。这种游牧经济,由于主要是利用天然牧场場放牧,可以用相对少量的劳动力,经营头数众多的牲畜,进行大群管理,成本低,收效快,并且牧民有着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而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由于游动放牧不能进行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来抗御自然灾害和开展多种经营,因而这种畜牧业生产不能不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单纯的游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