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根据对中尼边境樟木镇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夏尔巴人的骨系观念、骨系认同下规定的婚姻与亲属关系,以及通过象征仪式形成的多层次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研究表明,骨系认同是夏尔巴社会人群结合的重要纽带,所建构的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适应了中尼边境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在全球化趋势下这一社会结构更表现为族群认同与地域认同而得以延续。结论对进一步探讨跨国界生存的夏尔巴人亲属网络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边境社会等问题有着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人们寻医治病并非只满足于生理上的痊愈,而是追求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完整意义上的平安.本文基于对中尼边境樟木口岸夏尔巴人的田野调查,围绕夏尔巴人跨境医疗行为展开讨论.研究表明,夏尔巴人跨境医疗行为不仅体现了边民的理性选择,反映出引导和制约跨境医疗行为的社会制度问题,跨境医疗更内嵌于夏尔巴人跨境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其他多种跨境活动中,蕴含着长期传统惯习延续下的文化认同,并受民族医疗中宗教信仰观念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只占西藏总人口百分之一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夏尔巴人,可谓西藏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门巴族聚居在墨脱、错那、隆子等县的国境线附近,约有6000多人。珞巴族分布在墨脱、米林和隆子等县,约有2000多人。僜人散居在察隅等处,西藏境内约千人左右。1200多夏尔巴人集中生活在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定结县的陈塘区和定日县的绒辖区。目前,僜人和夏尔巴人还未最后确认为单一的民族,但在许多方面已享受少数民族待遇。门巴、珞巴、僜人和夏尔巴的语言与藏族语言不同,而且,  相似文献   

4.
自清末朝鲜北部边民不断越过国境移居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谋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从朝鲜南北各道移居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数急剧增加,在鸭绿江沿岸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移民村落.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朝鲜移民分布及人口数量、社会关系、生产与生活、教育等状况,与之前时期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重视教育是古今中外华人父母共同秉承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华人移民来说,教育是实现向上流动较为公平和有效的途径.子女的教育成功往往能保证其事业有成、生活富足,进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向上流动.中国新移民如何应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挑战,除了受到华人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价值观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移居国的制度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约束,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移民政策、社会和种族歧视,以及教育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中国新移民拥有国际移民"超高端筛选"所具备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以及移民所独有的跨国资源,而这些都是帮助其有效应对上述教育挑战的主要策略与资源.  相似文献   

7.
生态移民作为公共政策,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和适应过程.本文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适应过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张娜 《世界民族》2006,(5):53-58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情况本民族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置身于全新的异民族环境中,并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沙俄时期,大批俄罗斯人作为“农民殖民者”移居中亚,这些俄罗斯农民移民就属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与祖籍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与文化传统相去甚远的异民族居民交往。在对这种全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与异民族居民建立了一种新的族际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族际交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曾少聪 《世界民族》2006,21(5):38-42
自15世纪末以来,世界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有三次:第一次是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第三次是二战后至今。①第三次大规模国际移民主要有三种类型:持续的殖民地移民、临时的劳工移民和难民。②二战后,难民在国际移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大。③东南亚是国际移民的重要区域,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吸纳了大批国际移民;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的人不断向海外迁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东南亚国际移民是在东南亚各国之间进行的,例如,印尼人移居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移居新加坡等。以往学者对国际移民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  相似文献   

10.
石德生 《西藏研究》2008,(4):93-103
文章通过急促城市化过程中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制度性急促城市化带给生态移民观念的影响与变迁.认为虽然两年多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移民的"心理振荡"和"边际人格",但由于生态移民的社会流动与分化现象较少,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观念的理性化、世俗化进程较慢,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多元化特征尚未成型,移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有着浓郁的传统性特征,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级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尼边境的夏尔巴人和四川松潘的夏尔瓦人相隔万里,各自面临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丧葬习俗、饮食习惯、住房格局、婚俗等方面,说明这两个族群很可能同时来自大约隋唐时期的藏族称作“夏尔巴”的部落和氏族.  相似文献   

12.
塞浦路斯最早的居民是古塞浦路斯人;后来古希腊移民成为塞浦路斯居民的主体,他们不仅融合了古塞浦路斯人,而且先后同化了移居塞浦路斯的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惟有移居塞浦路斯的亚美尼亚人和马龙派教徒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姗姗来迟的土耳其人成为塞浦路斯的第二大民族,并保持着他们的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朝鲜族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以后,在入籍问题上几经波折。新中国成立后,朝鲜移民终于得到了中国国籍法的明确承认,开始享有了公民的权利,而且取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王远新 《民族学刊》2022,13(4):65-75, 138
易地搬迁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搬迁者普遍面临语言文化适应及新的社会身份建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麻山社区为调查点,考察布依族、苗族易地扶贫搬迁者的语言生活、语言文化适应和新的社会身份建构。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在本族内部主要使用本族语,与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家庭成员使用本族语的比例随年龄降低而降低。多数人基本能听懂普通话,但很少用于交际。扶贫搬迁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环境,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建构新的社会身份,搬迁者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期望后代最先学会普通话;对本族语的实用功能评价积极;调查对象汉语方言的掌握程度最高、使用范围最广,但对其社会地位、实用功能和发展前景的评价不高。调查对象对移民安置点的满意度总体较高;部分人认为收入降低、找工作难,部分中老年人语言适应和身份转换困难。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为移民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文化服务,创造就业条件;搬迁者应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自我发展和汉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丹 《世界民族》2007,43(6):75-79
自从加拿大联邦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来,华人开始大规模移居该国。本文以加拿大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从定居城市的选择、移民身份和年龄的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加拿大官方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对加拿大华人移民的三个群体(大陆移民,香港移民以及台湾移民)的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行阐述,并对加拿大政府如何改进移民政策以及华人移民如何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很久以来,玛萨瓦人的游荡生活传统和他们突出的移居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与他们为邻的梅斯提索人也有迁移现象,但他们的迁移却是永久性的,而不是象印第安人那样只是暂时的。最近,这一现象引起了某种重视。据闻,1966年曾发表过两篇文章,讲到玛萨瓦人移居美国和墨西哥城的情况。新近,我们听闻,在墨西哥城索奇米尔科地区还举行了几次没有公布的来自墨西哥州阿特拉科姆尔科县移民的会晤。一篇较短的文章专门讨论了墨西哥城玛萨瓦移民的情况。此外,还有一篇关于三个玛萨瓦人聚居区和一个奥托米人聚居区如何向墨西哥城移民的较为广泛而详尽的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7.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大量朝鲜移民迁入中国通化地区,他们不仅给通化地区带来了水田种植技术,而且积极参与通化地区人民反日运动,对通化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通化地区朝鲜移民的人口分布、生产活动、文化生活、反日活动四个方面来论述通化地区朝鲜移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揭示通化地区朝鲜移民对于中国东北地区发展,乃至东亚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军 《民族学刊》2021,12(4):60-68, 117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个安置在广东的三峡移民村落白村首任村长上任、下台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移民村落的乡村权力"博弈"过程,以及这种乡村权力与移民适应的关系,指出帮助移民获得适当的社会资本是帮助移民更好地适应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74年第一次考察时发现,在尼泊尔夏尔巴人中,罗瓦林夏尔巴人是最闭塞、最守旧的,经济上也最落后。罗瓦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与西藏边境平行,在高里三喀峰的正南,北接西藏,向东穿过5700公尺的山口到达坎布,它从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