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作为彝区群众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调解主体、调解方式及调解程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其存在着违法调解,通过调解宣扬等级观念以及阻碍国家法执行等消极因素,但也具有快速解决纠纷、防止事态升级以及调解成功率和执行率高等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凉山彝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杨竟艺  杨永清 《民族学刊》2022,13(6):30-36, 141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20年,凉山彝区10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为了巩固彝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彝区乡村振兴,实现彝区农业稳产、农民稳收、农村稳定,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缓慢、内生动力缺乏等详细地分析了制约凉山彝区持久脱贫的困境因素;并就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困境因素,首先从政策、产业和互助合作方面对已有的主要帮扶措施进行了优化与健全,其次,从构建与完善保障督查、政策联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文化消解、禁毒防艾和监测评估等机制方面提出了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清代对凉山彝区的经济开发杨明洪凉山彝区的经济开发发源于秦汉,唐、元、明、清逐渐有所发展,其中清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清王朝自身政治经济发展及凉山彝族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清代对凉山彝区的经济开发曾出现过两次高潮,它们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本文...  相似文献   

4.
张晓蓓  张胜琴 《民族学刊》2019,10(6):39-51, 122-124
彝族土司存在了七百多年,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土司。梳理近代彝族土司在彝区治理权的变化,结合奏折御批、凉山碑刻、清代凉山历史档案以及民间口述史料来研究彝族土司的的地方治理,更能客观地展示其治理权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可见彝族土司职权的国家依赖性,权利变化受制于中央, 并且始终与黑彝存在利益博弈,其社会治理权在国家统一与国家动乱时,有着极大的不同。国家政权稳定,彝族土司治理权稳定并得到加强;同样,当国家出现危机,土司权利也受到威胁。近代彝族土司权利变化正好与国家统一受到威胁时的权力的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凉山彝族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诓鬼的烧肉和新兴的用于宴客的烧烤为个案,探讨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彝族文化忌讳在户外烧肉散发出焦味,因为彝族人相信烧肉的焦味会引来鬼,轻者致人生病,重者会把人的灵魂摄去,使人死亡。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包括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形式。由于彝汉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内地汉区的烧烤文化被引入凉山彝区,形成颇有特色的"彝族烧烤"。这个过程是彝汉文化的同质化过程。从彝族文化角度来看,本来仅在宗教仪式上用于诓鬼的烧肉,其形式通过文化再生产,被重新阐释为"彝族烧烤"用于宴客。这个过程是彝族文化异质化的过程。传统诓鬼的烧肉的象征性与宴客的烧烤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的变化过程所反映的是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所说的"消散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目前存在"科学的生态法律理念被抛弃、良好的环境风俗习惯被破坏、合理的宗教信仰遭受打击、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研究不系统、彝族地区环境执法不严格、法治教育不足"等困境。要从统筹规划彝区发展、弘扬彝族传统法律文化、完善彝区环境立法、严格彝区环境执法、加强彝区环境法律教育等方面,推动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现代化,强化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人口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清代中叶为阶段的。在此以前,由于受制于物质生活资料及居住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彝族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但从清代中叶开始,凉山彝族人口迅猛发展,并一直持续至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分析清代凉山彝族人口发展的原因及其由此派生的部分社会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执行彝区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的增长同  相似文献   

8.
马林英  张洁 《民族学刊》2012,3(3):60-67,103
当今世界,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制度的共存与发展问题已经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凉山彝族本土司法体系完备而灵活,至今依旧有效地发挥着秩序规范运行的功能,其中本土刑法制度尤其如此。当下,在乡村彝人的心目中,本土司法依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存在空间和坚实基础。不少彝族民众对本土司法的熟悉和依赖程度,在某些领域远远大于国家法,国家司法、执法机关在当地的适用和执行一直有限。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综合分析、比较论证等方法专门针对彝族本土刑法与国家刑法在实体法的条款规定、程序操作、刑罚与赔偿等方面作了深入对比与分析,以期寻求展现当地处理刑事案件的最佳本土模式或有效经验,从而为促进凉山彝区民族法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略论清政府统治凉山彝区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治理凉山彝区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研究和认识其演变轨迹,对研究凉山彝族的历史和清王朝的民族政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略作阐述。 一、从维持原状、册封土司到改土归流、 设置府县(顺治初年到乾隆末年)  相似文献   

10.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16,7(1):91-92
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1.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0,1(2):153-156,168
李绍明先生自幼生活在彝区,很早就对彝族文化感兴趣。1953年,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先后得到陈宗祥、吴泽霖、冯汉骥、马长寿、林耀华等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他在民族识别、社会性质研究等关于彝族的历史和现状方面的研究中,硕果累累,弄清了凉山彝族在民主改革前奴隶社会的状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对彝族族源、族属及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所主持的横断山区"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开创了藏彝走廊民族综合研究的先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李绍明先生还积极参与了关于中国民族学地位的交流和对话,对学术进行了反思,在此方面也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李滨 《民族学刊》2013,4(5):65-71,109-111
凉山之“凉”、月城之幽蜚声中外,随着我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条件的日渐衰败,清凉秀美、民风独特的凉山彝族地区业已成为吸引全球客源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超长距大跨度的自然地理、人文民风差别虽然是吸引国际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会在宗教背景、审美情趣、饮食起居、行为礼仪、民俗民风等方面出现相克相悖的现象。本文从“客源”(欧关)、“目的”(凉山)两地宗教、习俗等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切入,重点对欧美基督教区域游客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做出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委托《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组织的彝族社会历史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四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云、贵、川及北京、上海等八个省(市、区)的一百一十名从事社会科学及民族工作的同志,其中彝、白、侗、壮等少数民族同志四十二  相似文献   

14.
谭祈炜 《民族学刊》2012,3(6):89-93,102
毒品流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使得当地吸毒人群上升,造成了当地社会的不安定,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例如由吸毒造成身体条件恶化、家庭破裂、社会犯罪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彝族同胞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吸毒对凉山彝族地区带来的危害,并且提出解决吸毒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5.
1935年,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路过我们凉山彝族地区。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在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彝族首领同刘伯承将军歃血结盟,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这些动人的事迹虽然已经过去了46个年头,可是仍然在彝族群众中传颂如新。我是在红军长征路过后的第二年出世的。在童年,当我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就给我讲述红军过彝区的故事,我知道了世上最好的军队  相似文献   

16.
花腰彝是彝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支系,近些年因女子舞龙才逐渐为世人所知.花腰彝女子舞龙并非原生态呈现,而是在文化产业语境下立足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建构出来的.女子舞龙的成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伸张了自己文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前学对宗教经验的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凉山具体案例,从宗教经验产生的基础、获得途径、特征三方面对凉山彝族宗教经验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凉山彝族的宗教经验以当地彝族宗教观为基础,以参加宗教仪式为主要获得途径,具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19.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3,4(6):49-55,109-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彝民团从建团到全部使命的完成,走过了一条34年可歌可泣的发展道路,为凉山人民彻底翻身解放和推动凉山经济发展,谱写了无可替代且永不磨灭的历史篇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军民传奇历史却一直只存留于民间记忆,或散载于州内内部资料而未曾专门公开发表或出版,而鲜为公众所知晓。本文主要在参考梁文英、毛均茹、李仕安和中国科学院等所著文本资料基础上,首次论述彝民团的建立过程及其为推动凉山彝族地区民族工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彝民团发展的岁月里,它经历了扩编和最终撤销的历程,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探索今后军队与民族工作关系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华 《民族研究》2006,(6):45-52
彝族嫫尼是生活在彝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一些已婚女性组成,她们用自己的巫术为人驱鬼治病,禳解灾难,占卜未来。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凉山彝族嫫尼成巫的原因和条件,她们从事的法事活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嫫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