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僧祐在南北朝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立足于其弘法护教的宗教实践,是对南北朝佛教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回应。僧祐的佛性观维护和巩固了佛教信仰对象的神圣性,强调了佛与众生之间的联系;其心行并重、以制心为始的律学思想已经具有了融通大小乘律学思想的萌芽;而其天竺地理中心观和夷比夏优文化观则是其弘法护教实践的反映。僧祐的佛学思想既是南北朝三教之争的缩影,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晋以来佛教主流思潮由般若性空之学到涅槃佛性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明初城隍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序论在旧中国的城市中,城隍庙的存在甚为普遍。关于城隍庙的产生和发展,邓嗣鬲、那波利贞两位学者早在三十年代即已有过总括性的论述(邓35;那波34)。近年来,中村哲夫、约翰逊·戴维(Dayd iJohnson)等又有进一步的研究(中村76;Johnson85)。这些研究大多围绕着城隍信仰的产生,城隍神、庙的作用,以及历代王朝对它的封赠等问题,在时间上则主要集中在从南北朝到宋元时代。只有邓嗣鬲的研究较详细地论述了自城隍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8-102
弥勒信仰包括对于往生兜率天和人间净土的向往。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弥勒信仰大为传播。由于信仰观念的逐渐本土化,弥勒信仰开始被用作斗争的工具,其中隋大业六年建国门起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弥勒下生为号召发起的事件。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地点,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分析隋唐的时代背景和洛阳城变迁,可以确定事件发生地为洛阳外郭城的建国门。这一事件中弥勒信众着装、组织情况等有一定的时代普遍性,以致唐代发布专门诏令予以取缔。而南北朝以来的佛教末法思想和隋炀帝大业五年融并僧人、佛寺之举,可能是这一事件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4.
道教文化中的北辰与北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辰和北帝都是道教的神灵.在很多早期道经中,北辰和北帝的职能十分相似,但并不是同一神灵,北帝的地位很低,并由北辰所掌管.南北朝末至隋唐时期,随着道教北帝信仰的发展,北帝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上升到"北极",最终与北辰融合为同一神灵.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者试图从现代社会信仰法律的原因、树立法律信仰遭遇的障碍以及对策等一些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使法律信仰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东晋高僧道安信仰弥勒净土,而其弟子庐山慧远却信仰了西方净土。论文从慧远的佛教活动的性质、政治态度、经历和性格志趣,以及他对禅法的自觉探求和思想上深信无常说、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等方面,分析了慧远信仰西方净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儒家经典的注释体裁由过去的传注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的义疏,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究其愿因,有经学发展中自身的因素和外在的影响所致。文章分三部分对此作初步的探索,论述了南北朝儒家经学义疏与汉代经注、与佛学、玄学,以及与唐代五经正义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南北朝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一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遗俗,以及灵魂观念、占卜术的产生及其类型,巫术及其展演、苯教信仰遗俗等进行了阐述,在藏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智能技术的内在逻辑和固有特性在嵌入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生成环境,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了全新的空间场域。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总体上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居于主体地位、总体上信仰立场坚定以及信仰认知和行为趋于积极理性等显著特征的同时,也存在信息渠道来源多样与主体需求个性化引发信仰认知偏差、高度开放信息环境与主流思想话语权受冲击弱化信仰意志、政权机关运行效能实况与多中心信息传播偏差削弱信仰认同等问题。因此,必须紧抓智能核心,以建构智慧型教育模式为载体提升信仰教育实效、以增强智媒传播为重点巩固主流信仰话语权、以智能治理机制建设为抓手营造清朗信仰环境协同发力,探讨更加具有创新性、适应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未形成一致定论,部分调查认为大学生群体存在信仰危机。通过对山西某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仍是高师学生信仰的主流,但大学生信仰中出现的多元化倾向,以及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缺少信心等问题,需引起重视。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并发挥网络媒体、党团组织和党员的独特作用,引导、帮助高师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