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2.
"浑沌"是《庄子》书中重要的理论意象,英美汉学界的解读视角多样且观点新异。其中,李约瑟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认为"浑沌"喻示原始集体主义的社会历史状态;吉拉道特从神话哲学或比较宗教学的视角,指出"浑沌"具有宇宙创生的象征意义和个人神秘体验的内涵;吴光明运用解释学的方法,强调了对于过度清晰性的警惕和"浑沌"对待万物的友善态度;安乐哲则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切入,揭示了整体化的宇宙自然与人类追求条理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对立。这些阐释虽不无欠妥之处,但仍然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32
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发展受到维特根斯坦影响,这是学术界的公认看法。但如何影响?更具体来讲,维特根斯坦如何影响费氏的科学哲学,就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问题了。这是因为,现有的研究在解读费氏哲学时通常从哲学思想、理论和观点视角入手,然而,深入研究费耶阿本德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就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费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风格、哲学气质、哲学方法和哲学观等方面。从这种角度研究解读费耶阿本德哲学,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一些争论,进而看出费氏在发展其科学哲学(科学具有"不可言说性")时明显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思想和创作是无所谓前期和后期之分的,即没有鲁迅"思想转变"之说。但是,鲁迅思想有一个成熟或完成期,其标志就是《野草》及其写作。借助于《野草》,鲁迅集中地思考了"自我之存在"等人生的或生命的根本问题,在其上鲁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然成型。这是攸关人生和生命的基础性、根底性的东西,它不会再转变;转变了,那是另一个人;它只有生长,生长于其上。在《野草》之外,又分别考察了《坟》《朝花夕拾》等三类同时期的鲁迅文本,并从它们与《野草》的关系角度进一步论证鲁迅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出于诊疗时代征候、批判实证主义并重建哲学的目的,杜威以发生学的方法来解读古代哲学。在《哲学的改造》中,他从社会学角度历史地阐述了古代哲学形成的社会条件,揭示了本体界与现象界二重划分的秘密;在《确定性的寻求》中,他又从心理学角度历史地阐述了古代哲学形成的心理情结,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相分裂的根由。杜威对古代哲学的批判性解读,启示我们去关注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原初关联,以及它本然地所担负着的价值使命。  相似文献   

6.
石建水 《北方论丛》2015,(6):138-143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资本论》的传统范式只是表现了《资本论》经济学思想,却遮蔽了《资本论》哲学思想。只有既从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维度解读,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完整理论逻辑解读,才能破解双重断裂论和多重过时论,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并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把经济规律翻转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凸显《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深层语法"的概念。传统分析哲学主要从"逻辑句法"的角度来阐释这一概念,贝克对这一解释进路提出质疑,并在细致的文本诠释和整体把握维特根斯坦思想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深层语法"的新解读,将讨论的重心从"如何构造有意义的句子"转向对于语词实际使用的关注,为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开启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问题,可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视野。顾乃忠教授的新著《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以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大胆的研究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成果。这一成果充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展示了哲学研究和参与中国现实生活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何萍在《哲学动态》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效,也对我们观察当下这一危机四伏的世界有效.就此而言,中国现代性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伟大实践的紧密联系,进而推进了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到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解读《手稿》到解读《资本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到"中国文化深层理性结构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批判的,又是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正>"客观性"与"整体性"是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试图推进《野草》研究的突破点。汪卫东对《野草》整体性的论述,基于对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发现,即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的发现。在该书的第一章"1923年的鲁迅"中,通过对鲁迅日记、文本和生平细节的翔实考察尤其是对其心路历程的深入梳理,汪卫东揭示了1923年的沉默对于鲁迅的意义,将其视为"第二次绝望"的标志。这一发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涉及到对于鲁迅生平与思想的重新划分与评价。汪卫东认为:"《彷徨》和《野草》既标志着他打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