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论语》讲"无为而治",历代儒家学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汉唐儒家以"任官得其人"言"无为而治",又讲"德者无为"。与此不同,朱熹以"恭己""德盛而民化"言"无为而治",同时又与《论语》"为政以德"结合起来,讲"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并将孔子讲"无为"与老子讲"无为"区别开来,从而对《论语》讲"无为"做了系统的论述。清儒更多地汲取朱熹的解读,同时又结合汉唐儒家的"任官得其人"。因此,今人对于孔子"无为而治"的解读,不能只是以汉唐儒家的解读为圭臬,而应当对前人的各种解读做出综合的考察,尤其要研究朱熹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8)
《论语》"曾点气象"章是孔子的弟子们畅谈为政志向的一场对话,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和时代主题紧密相关。曾点之志与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相合,在于他能够体察并效法天德来治理天下,为人伦政治秩序提供绝对依据。通过倡导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选贤任能等做法对"无为而治"理念作出具体安排,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到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进程中来,消解了霸权对人的奴役,人人自适而乐得其所。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认为"为政在人",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伦理道德的方式解决"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为政思想和主张。孔子德治思想的创设和建构,是对周初"敬德保民"等政治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知天命",既是对周初"以德配天"的政治化天命观的转化和超越,也是其德治思想的价值根源。孔子把天人关系的重心从"天道"转向"人道",影响中国政治思想数千年,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无为而治"的政治模式下,以<管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观点,主张君主实行"主道周密"的御下策略,认为这样人君可以居于操术用法的主动地位,使臣下守职尽能,实现安治.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认为"主道利周"的做法危险,提出"主道宣明",人主端诚公正,以礼义范导臣民,才能达成无为之治."主道"观上的这种分峙,是由价值本位、信念立场、治国手段及对人性的认识和态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管理者必须有自知之明,还必须起好表率作用。这一思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与"有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辩证统一性,体现为领导过程中的"无为而治".历史上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现实中社会实践的融通,是老子"无为"思想经久不衰、放射光彩的写照.从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角度践行"无为而治"思想,要求当代领导者必须树立亲民为民思想、遵循与时俱进路线、坚持柔弱制胜原则、崇尚不言之教信条.  相似文献   

8.
张谷 《兰州学刊》2012,(10):31-36
道家"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不仅在中国本土影响深远,在邻国日本也受到重视,并出现了日本文化语境下的诠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近世颇具日本特性的重要学派徂徕学的诠释。该学派的创始人荻生徂徕以"中医"的"不治"诠释道家"无为",以"无为而治"为"次善"之治道;其弟子太宰春台进一步作出"随其成行而置之不顾"的解释,并将道家"无为之治"定位为"衰世之治道";海保青陵则以"从天理而不用己"来诠释"无为",这种"无为之治"体现为"以道临事"、"循理而治",运用"鼓舞之术"而"使民忘"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日用的"实学",它所重视的是在人伦日用的生活世界中实实在在地落实道德修养工夫,从而实现心灵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对于为政者而言,儒家"实学"的表现是将德性修养落实在政治生活的行为实践中,这也就是儒家说的"为政以德"。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儒家"实学"的表现是将德性修养落实在生活日用之间,这也就是儒家以"尽心尽伦"为核心的工夫论主张。从儒学"实学"政治和生活的两个向度来看,当代儒学的发展应在"政治化"和"生活化"两个基本方向上着力。所谓儒学"政治化"是指充分发挥儒学在治国理政中的德性滋养作用,收到"美政"的效果;而"生活化"则是指当代儒学发展要面向民间、面向大众,充分发挥儒学在公民道德修养中的价值导向(教化)作用,收到"美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相当部分讲到如何"为政"。而"为政以德"又是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认真研究孔子的为政观,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何谓"为政以德"?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就是说,"为政以德"的要义有三:一是"明明德以亲民",就是为政者首先注重…  相似文献   

11.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精粹,将其注入时代特征并辩证地加以应用,对当前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善为而治"的新型政府,对加强领导干部素质建设,形成"不妄为、不乱为、不强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所当为"的现代领导理念、领导方式都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熊辉 《天府新论》2011,(4):141-145
"文协"是抗战时期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为了团结抗敌和宣传抗战精神而组织成立的社团。长期以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甚至"误读",忽视了"文协"作为文学社团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认为:"文协"是非政党领导的文学组织,进而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13.
"风教"是传统儒学所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唐甄纵观天下历史,对时风之蔽进行了深入批判,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风教"观是唐甄对儒学精神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唐甄"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表达了唐甄"贵实致用"的文化精神,描绘了唐甄对于理想政治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5):250-256
"包容型"刑法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思想基础。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儒家"德主刑辅"思想,主张"亲隐""赦免""恤刑""以德去刑";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主张"因俗而治""约法省刑""无为化刑"。这些观念均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了收缩性、人道性、和合性的罪刑观,而收缩性、人道性、和合性正是"包容型"刑法文化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江苏年鉴》主编方亚光《经营管理年鉴要"六放"》一文提出:要解放思想,"放心"、"放胆"地让年鉴去创,去闯;要"放手",该管好的要强化,该少管的要弱化,不该管的要转化,要"放开",开明而治,无为而治;在用人政策,分配政策,奖励政策等方面要"放宽、放活"。  相似文献   

16.
杨钊 《中州学刊》2012,(1):184-187
基于时代风尚和自身的诗学主张,杨慎文论的重点即《四库全书总目.升庵集》所评的"文存古法",其总体原则是"文法皆有祖",又须"脱胎换骨",具体主张包括:第一,"达古文之文"体现出对古文章法句法的重视;第二,"达文体",表现为对各类文体特点的辨析;第三,强调"文法皆有祖",特别体现出对具有"魏晋之遗"文风的崇尚。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源远流长,广博深厚,蕴含着高超的生态文化智慧。老子主张"道生万物",提出"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用"无为而治"的方法来解决生态和社会问题;倡导"知止知足"的生态消费观,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尊道重德",重视生命价值;号召"返璞归真",回归人的本性;反对战争,渴望构建生态关系相和谐的世界。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内涵,对当今生态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刚 《北方论丛》2012,(1):15-19
与宋诗以人文意象为主的特点不同,杨万里的诗歌以自然意象为主,此一特征与杨万里的哲学思想具有一致性。杨万里是"气本论"的思想家,不同于程颐、朱熹的"理先气后",他主张"道措于物",其易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以史证易"。杨万里的思想具有重视特殊、具体、现实的一面。杨万里的诗歌自然意象远大于人文意象,特称意象远远多于泛称意象,与杨万里的思想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如何考量蕴涵在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中的"政府利益",是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关键,涉及行政审判的实际效果。作为国际私法学说的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可以为行政审判提供可资借鉴的诸如探究法律政策、分析"政府利益"和辨明真假冲突等以实质正义为价值依归、以探究政策与案件适当的联系为"政府利益"分析基础的具体方法和视角;并且在司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应急性等方面体现其方法论意义。该学说所蕴涵的方法的有效发挥和创造性运用,对于更好地实践"保障民生,维护大局,公平正义,官民和谐,司法优化"的社会主义行政审判理念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围绕"如何建设现代性社会伦理"的问题,"五四"伦理思潮提出了很多伦理主张,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和缺陷。只注重道德行为模式的提供,却缺乏行为背后的人性机制的关怀;只唤醒了人的"个体愿望",却未能培养支持这愿望的"个体理性"。这些局限和缺陷都导致了"五四"伦理启蒙的挫败,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