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一种观点认为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首先 ,按劳分配必然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以劳动力商品为出发点 ,劳动力商品是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所以 ,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其次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与按劳分配中“劳”的决定是一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指出,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从而突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单一按劳分配模式以来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其过程图示即为;a,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主体十多种分配方式→c,按劳分配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精辟的理论概括,既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真实反映,又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借助于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形式可以多样,关键在于“劳”的正确计量。过去我国是按照马克思原先设想的产品经济建立了“计量型”按劳分配模式。然而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建立按劳分配新模式。 一、按劳分配的“劳”的存在形态及相应的分配形式。 现实生活中,“劳”是有不同形态的,因此具体分配式也有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上,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打破,而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模式也被突破并获得新发展。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分配受到了致命冲击。面对“按经营效益分配”,“按资分配”、“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新分配形式的纷纷出现,理论界扬章宏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存在着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①有人却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的贯彻执行;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按劳分配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本文就“按劳分配”及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收入形式,如利息、股金分红、“大包干”后的收入、工资、奖金等。其中有些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形式,是按劳分配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有些则并非如此。在私有制经济中,完全是按生产条件分配规律在起作用。在公有制经济中,主要是按劳分配规律发挥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按生产条件分配规律的作用。有关按劳分配规律的一些问题无需多论,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生产条件分配规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两级按劳分配”论的基本思想是,为了克服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病,首先国家应当对企业实行按劳分配,根据企业的经营好坏确定其工资总额;然后再由企业对职工进行分配。近两年中,有的文章更明确地说:“实行两级按劳分配,就是规定企业的消费基金要和它对社会的劳动贡献成比例,至于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分配,政府就不干预了”。“实行两级按劳分配,使职工收入既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挂钩,又和个人劳动贡献挂钩”。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书刊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提法:“‘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式”。并且强调“按劳分配以各尽所能为前提”。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大家知道,“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个公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在中国.这一理论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讨论,但迄今为止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从实践层面看.在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都把按劳分配当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展、收入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人对按劳分配的现实性表示疑虑.因此.对按劳分配问题的深入探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撇开各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不谈.仅就主张按劳分配的学者而言,对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也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量分配”(以下简称这种观点为“按劳动量分配论”).但在如何计量劳动量的问题上,又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二是从商品经济的现实出发.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下简称这种观点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论”).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同时还要求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之处.我们提出的是第三种观点.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只有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论证按劳分配,才能将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与当前的经济运动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比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唯一的分配形式,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主张是分配理论和实践上的一大突破和进步。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按劳分配还是不是主体分配形式,有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主体来坚持,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只有认真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里,“劳”是按劳分配的核心。因此,对“劳”的理解是否正确,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12.
童筱明 《江淮论坛》2000,23(1):56-61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我们党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是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这一理论的提出 ,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联系在一起的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初步提出了新的分配指导思想。十四大报告的提法是 :“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它分配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大文献指出,要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当前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之处在于:按劳分配与精神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种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因为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因为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着分配的特定形式,即参与分配时所采取的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也不是商品,但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相比,又不够完善,生产力仍不够高,劳动产品也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唯一合理的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后认为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价值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次论述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形式的主体 ,但“按劳分配”中的“劳”应有更新更广的涵义 ;再次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析的关系 ,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要素分配的理论根据 :即多种所有制并存 ;最后阐述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纯粹形态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对按劳分配的主体、对象、尺度重新进行确定,并重新建立收入分配机制。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不存在两个主体和二次分配;由于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的对象只能限定为劳动者的部分收入,而不是全部经济收入;按劳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效益,即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对企业生产利润所产生的效益,与此相适应,要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自主分配、双紧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论述了“按劳分配”劳动平等的价值实质,阐述了“按劳分配”平等的劳动竞争、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劳动效率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按劳分配”的价值目标是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在价值意义上的相容性,二者对权利与利益的分配对等的要求,是它们能够在中国现实中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按劳分...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随着集资入股的出现,按资分配应运而生。在理论界,有的同志从按资分配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出发,把它肯定为按劳分配。这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按资分配,就是按照入股的资金量,依一定比例去分配企业的收入。从性质上讲,按资分配乃是一种非劳分配,而决不是按劳分配。这是因为: 第一,两种分配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不相同。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分配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参加这种生产方式的成员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性质和形式。按劳分配,只有在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9.
分配理论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焦点问题。二十年改革的实践已经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分配体制应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不应当也不可能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方式。这一点业已成为共识,并有很多人因此而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有必要指出,也有不少人仍热衷于用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牵强附会地去解释改革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把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仅仅看成是目前经济改革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或只是笼统地认为: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由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  相似文献   

20.
一、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涵义R其特征,为积极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技生产要素分配和投劳分配都同属于分配的范畴。有的学者认为,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极端情形①,意指按劳分配包含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也有的学者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按要素分配②。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就无从谈起.其实,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是同一层面或同一层次上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特定的内涵。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市场经济组织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