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鲁迅的《伤逝》以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现代性、内容的曲折晦涩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大多关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文本线索,而对周作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的说法视而不见。透过《伤逝》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动因可以看出,《伤逝》其实是作者在男女情爱的表象之下,以自身的重大创伤经验为机核、以兄弟相处经历做骨干的“伤悼兄弟之情逝去”之作。  相似文献   

2.
鲁迅《伤逝》的“诞生”具有“外源性”因素,作为材源的域外文学在《伤逝》创作过程中起了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以往学术界在研究《伤逝》创作材源或所受域外文学作品影响的时候,多谈某一部作品对《伤逝》创作的影响。但事实上,《伤逝》的“诞生”不是某一部作品单向度影响的结果,而是鲁迅阅读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之后受到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而言,在《伤逝》的影响材源中,包含了《玩偶之家》的动机触发与主题延伸思考、《金鱼》的故事“挪用”与整体风格影响、《工人绥惠略夫》中的观点“融入”和局部细节“借鉴”、《诱惑者日记》中的哲理“移植”。甚至还有《舞姬》《妻子》《地下室手记》等小说自觉不自觉影响的散点印痕。鲁迅在《伤逝》创作中充分展示出融会贯通、如盐溶水、高超的“拿来主义”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3.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她1980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管家》是一部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作品.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融合”是该小说最为核心的主题.物质层面的“融合”展现了自然的宽容与和谐,同时使家的概念得以延伸;精神层面的“融合”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身份和生存方式.《管家》虽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份,但作者并没有简单、狭隘地肯定一种女性身份而去否定另一种,“融合”这一主题揭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人与自然相处等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何珵 《学术探索》2014,(10):112-117
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alter egos)从不同层面揭示出这位“历史之父”的多重身份,并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历史》的叙事与叙述主题的多角度展现.希罗多德通过建构文本中的“第二自我”试图树立自身的权威,并向雅典的受叙者(narratee)传递影响超越文本局限的“永恒真理”.伴随着叙事情节发展与希罗多德史学思想传递的需要,《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产生转变,并表现出二元特征,叙事中的“第二自我”和受叙者与希罗多德和雅典听众间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有些小说,比如情节集中,冲突激烈的小说,往往带有明显的意象,《伤逝》便是,读过的人都感到,它触目皆是“空虚”和“冷”伴以“颓唐”、“凄惨”、“悔恨”、“悲哀”、“恐怖”、“绝望的挣扎”、“遗忘”“说谎”等,是浓烈的灰色。《伤逝》全文不过一万二千余字,二十一个小节,却用了三十二个“空虚”(或“虚空”、“虚伪”),二十六个“冷”。  相似文献   

6.
谢稚 《社会科学论坛》2007,3(14):184-186
本文分析了《伤逝》以对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的探求为核心构成的多重主题,这是鲁迅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7.
《狼图腾》和《藏獒》两部相继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和文坛的盛事。《藏獒》在发行之初,打出了要“PK”《狼图腾》的旗号。读者群中已分裂成“狼迷”“獒迷”,双方争论热烈。笔者认为:《藏獒》虽是摽着《狼图腾》出版发行,有跟风之嫌,但从文学的层面,《藏獒》和《狼图腾》在故事及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细节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文化的层面,《狼图腾》的思想切合了人们的生态焦虑和生存焦虑,拥趸者自然居多,而《藏獒》所倡导的“獒性文化”即“英勇、忠诚、责任、牺牲、规则”可能更得人心,客观上也对《狼图腾》掀起的滚滚“狼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曾绛 《云梦学刊》2023,(2):118-124
突转指剧中“意外的事变”,是人物“行动”可然或或然的突然转向。戏剧的情节突转必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因素作铺垫,因而引发至少一种未预期情况的产生。受中世纪戏剧传统的影响,《哈姆莱特》剧始的“鬼魂浮现”和“死因陈述”情节激化了主、次人物的矛盾,强化了《哈姆莱特》一剧的复仇主题。对复仇中的情节突转和以装疯抗争的人物行动进行梳理,可助读者重估《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知识妇女主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五四”高潮期的卢隐、冯沅君、冰心的一些短篇小说,到“五四”落潮后的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伤逝》,到大革命失败后的茅盾的《蚀》、《虹》,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到30年代前期的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雾重庆》、《结婚进行曲》,小说《遥远的爱》、《腐蚀》、直到巴金于抗战胜利后完成的《寒夜》等,显然联成了一条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妇女主题的一条发展线.在这发展历程中,显然又有着三个高峰时期,即:1.“五四”的高潮和落潮时期;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1928—1929年;3.抗日战争时期.在第一个高峰时期之末,鲁迅的《伤逝》写出了子君的令人悚栗的悲剧,冯沅君的作品故事的终点却被鲁迅当作了起点,《伤逝》对中国知识妇女命运和应走道路的揭示,是十分深刻的.在第二个高峰时期,茅盾的长篇小说《虹》真切地写出了梅行素女士从个人反抗走向参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复杂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从“五四”到“五卅”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说是第二个高峰时期知识妇女主题创作中的有顶峰价值的作品.第三个高峰时期,关于知识妇女主题创作的发展历程是最长的,贯串于整个抗战8年,这当中,一直  相似文献   

10.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永芳 《学术探索》2012,(3):133-135
叙述学通常从两个角度分析作品: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荒凉山庄》故事层面的情节研究以传统叙述学中的情节观为研究框架,而人物的研究将结合"功能性"和"心理性"两种人物观来进行分析,最后从中探讨小说黑暗主题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伤逝》以对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的探求为核心构成的多重主题,这是鲁迅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短篇小说《死者》中詹姆斯乔伊斯运用了悖论这一手法,通过在情节、意象、情境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冲突的设置,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民的“麻痹”状态,事物对立面摩擦出的火星也点亮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顿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彰显了小说的深层主题,这些对立冲突所形成的艺术张力也有助于理解乔伊斯本人对爱尔兰民族及现实与人生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以后的中国小说,产生了一种悖离传统小说情节叙事模式、结构“散文化”的小说审美潮流。这种小说潮流,虽远不能说是现代小说的主流,但在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界,确也算得上蔚成风气。这些小说普遍地缺乏对情节的用心设制,即兴遣怀的痕迹相当重,以致引得当时读者抱怨:“以为他才开头,却已完了!”即使名重一时的浪漫派作家郁达夫。庐隐等的小说,今天读来,仍感“小说性”丢失过多。鲁迅的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其艺术水准是属于先锋位置的,但他的不少小说却不像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社戏》、《伤逝》、《在酒楼上》、《鸭的喜剧》、《兔和猫》等,读起来更像散文或诗,作品直接打动读者的,不是情节或人物性格,而是叙述者悠远的情绪与深挚的情怀。现代小说史上的不少大家,如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等芜、师陀、汪曾祺,他们的成名作或主要的小说,都更像散文而不像小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昆剧《伤逝》与鲁迅小说的比较入手,从主题、场景、细节等方面分析昆剧《伤逝》改编的成功之处,并以此说明该剧的改编,表现了昆剧发展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现代文学名著与古老戏剧艺术的联姻。它的成功为当代戏剧在编剧思想、表现方式、传统与现实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而凝聚为一个艺术整体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主题”这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某种偏差。建国以来的文学概论教材,大都将文学作品的主题仅仅归结为一种思想,如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见蔡仪主编《文学概论》);是‘’通过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见以群主编《文学基本原理》);是“年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篇作品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见十四院校联合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类似的解…  相似文献   

17.
《狼图腾》和《藏獒》两部相继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和文坛的盛事.《藏獒》在发行之初,打出了要"PK"《狼图腾》的旗号.读者群中已分裂成"狼迷"獒迷",双方争论热烈.笔者认为《藏獒》虽是摽着《狼图腾》出版发行,有跟风之嫌,但从文学的层面,《藏獒》和《狼图腾》在故事及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细节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文化的层面,《狼图腾》的思想切合了人们的生态焦虑和生存焦虑,拥趸者自然居多,而《藏獒》所倡导的"獒性文化"即"英勇、忠诚、责任、牺牲、规则"可能更得人心,客观上也对《狼图腾》掀起的滚滚"狼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独具特色的两篇作品,诗篇的主旨是否与屈原的经历、思想和情感有关,一直是古今学者所争论的焦点。从诗篇所表现的思念、求索、幻想、失望和绝望的情感历程来看,“二湘”的主旨是借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期而不见的情节、誓死不渝的情感与思想,来寄托并表现屈原自己对君王忠心,却被君王疏远、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19.
圣经文学的奇幻版本——解读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S.路易斯的七卷本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是圣经文学的一种奇幻版本。将《纳尼亚传奇》的人物、情节等与《圣经》文本进行比较,不难看出,C.S.路易斯借儿童奇幻文学的形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露其基督教信仰的创作手法,作品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体现福音派基督教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悼亡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题材较为特殊的一类。“悼者,哀也”(《广雅释沽》)“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痛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可谓之“悼亡”。自西晋的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之作似乎便专指“亡妻”这一特定主题,致使后人一见“悼亡”二字,很自然就联想到悼妻之作,而每遇丧妻,也习惯地以“悼亡”为题。悼亡诗词,既然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悲情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于是“古之伤心人”(王国维语)以天下至谱写天下之至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