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仲祖籍应是郑州以南、颍水上游人,但至管仲时,其一支早已迁移至齐,因此管仲早已成为齐人。管仲之父应名山、字严仲或字庄仲。管仲应约生于公元前728年,享年八十余岁。对管仲所荐五官中几个易被忽略的问题应作考辨。  相似文献   

2.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辅佐齐桓公称霸40余年,因而备受后人仰慕。诸葛孔明就曾以自己的才干“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然而,管仲所以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从而名垂青史,却是由于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荐的结果。管仲与鲍叔牙是互为知己的朋友,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襄公遇刺身亡后,两位公子展开争夺王位之战,管仲与鲍叔牙各为其主出谋划策。结果,公子小白最终胜出,登上王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成者王侯败者寇。鲍叔牙因辅佐小白有功,为桓公赏识;而管仲却沦…  相似文献   

3.
在对管仲改革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对这一改革评价甚高。有论认为,管仲改革是齐国社会形态转折的重要标志。其理由之一是管仲改革已使齐国从血缘政治过渡到了地缘政治,使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不复存在。事实上,管仲改革的思想轴心,仍然是宗法等级制度,其改革不但没有触动宗法制度,反而在齐地强化宗法意识,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管仲的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基本上是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礼”,但管仲所维护的“礼”已与传统的“周礼”相去甚远;“仁”是春秋时期的新道德观念,虽然不能肯定管仲一定提出过“仁”的概念,但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为“仁”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管仲对伦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德基础论。  相似文献   

5.
《春秋左传》、《史记》等汉以前的史书中所指的“颍”的地理位置在颍水上游。所谓的管仲地望“在安徽境内”、“在安徽颍上”说和《辞海》中有关管仲地望在“颍水之滨”的说法都属地域模糊不确。管仲地望应在颍水上游之滨。根据南京图书馆藏的孤本嘉靖八年《登封县志》,可以确定管仲地望在今河南登封县境内。  相似文献   

6.
管仲(?——前685年)是春秋前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据史书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使一个混乱不堪的齐国,一跃而为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第一个霸主。他的思想卓越于前人,不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均有深远的影响。后人看到管仲治国有方,借其名而宣传本阶级的政治、经济主张,从而形成《管子》一书,于是,管仲的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7.
论管仲的政治改革宣兆琦管仲初入政坛,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高瞻远瞩,以巨大的气魄和超人的胆略,树立了远大的政治目标。《管子·大匡》载:“管仲至,(桓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  相似文献   

8.
管仲法制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管仲的法制思想应以《左传》、《国语》所记为基本依据,再参照《管子》经言部分来进行。“以法治国”的法制观念,礼法并重的法制原则,“令顺民心”、“且怀且威”的法制指导思想是构成管仲法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赵焰 《社区》2010,(32):17-18
关于管仲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了。 管仲出生在淮河的一条支流——颍水畔。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颍上县境内。这一点,《史记》上有明确的记载。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流经安徽颍上、阜阳汇人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管仲出生时的颍水河畔,  相似文献   

10.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按孟子、荀子与朱熹的解释,并非真“仁”,而属“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理解。所以,孔子才批评管仲“不知礼”。孔子对管仲的批评集中于“仁”(博爱)与“礼”(制度)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礼”是“仁”的必要条件;“人而不仁如礼何”意味着“仁”也是“礼”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管仲“不知礼”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仁”;反之亦然,从管仲“如其仁”(即非真仁)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礼”。孔子并不是说管仲不进行制度建设,而是说他不懂得制度伦理学的原理,因而其所建构的并非孔子所主张的儒家“周制”的制度,而是法家“秦制”的制度。儒法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这样勾勒:孔孟时代的儒法对立;帝制时代的儒法合流;未来可欲的儒法再度分途。  相似文献   

11.
管仲相齐 ,使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充分体现了齐国政治、经济、军事之实力 ,管仲实可谓大政治家、思想家。但是 ,管仲改革以宗法等级制度为轴心 ,修补周公礼法。在社会思想领域中 ,强调等级观念 ,强化宗族意识 ,张扬四维 ,划区定界 ,分业而居 ,从而使原本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行政组织上都与周公礼法等级观念有间距的齐人的思想逐渐转向唯权是尊、人情至上 ,安土重迁、不求思变、小富即安并形成为齐人的一种思维定势。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管仲的品德、品行颇有微言,而对其才能、功业大加肯定;孟子对管仲,无论是其品德、品行还是其才能、功业,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差异,主要由他们的个人性格、自我评价以及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13.
管仲之所以能忍别人不能忍的耻辱、建立别人不敢想的功业,与其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文章认为管仲的爱国主义思想包括君主和国家相对分离的先进爱国理念,为齐1515盛而奉献终身的实际行动,对朋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深厚感情等三方面.其爱国主义思想中的建功立业须确立远大的志向,推荐使用人才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为齐国确立的用人原则都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管仲无礼的观点占上风。然而从《管子》及相关原典出发进行考察,管仲不仅有完整严谨的礼的理论,也有各方面实施礼的行动。管仲被指责为无礼的事件主要是:礼遇与君主相同、辅助纠以后又辅助小白、献戎捷,然而依据礼的原则和规定衡量,管仲并没有违礼。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管仲知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浅谈管仲的富国策略苏保乾沈君芳五千年华夏历史,人杰地灵,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家等举不胜举。他们所成就的事业,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足使他们留芳千古,也使我们后人为之心仪不已。本文仅就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富国策略作一浅论。管仲相齐40...  相似文献   

16.
管仲之所以能忍别人不能忍的耻辱、建立别人不敢想的功业,与其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文章认为管仲的爱国主义思想包括君主和国家相对分离的先进爱国理念,为齐国昌盛而奉献终身的实际行动,对朋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深厚感情等三方面。其爱国主义思想中的建功立业须确立远大的志向,推荐使用人才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为齐国确立的用人原则都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关于其生年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颍上说和淄博说、宗谱说三种观点,相对而言,宗谱说比较可信。在没有新的推翻此说的证据出现以前,可以认定管仲生于周桓王乙丑年(公元前716年)三月初三日巳时,卒于周襄王丙子年(公元前645年)十一月十三日。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兼思想家管仲提出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如注重耕织的生产观、各得其所的交换观、贫富有度的分配观、俭奢统一的消费观等等,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分配公正的历史背景、内容以及评价探讨管仲的社会公正观——分配公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史实,着眼于现实,研究了管仲的人君正身思想。文章认为,管仲关于国君应有正直与无畏的高尚品德,社稷先于亲戚的无私情怀,节俭爱民、守信求实的道德风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责的表率作用的论述,可为当今各级领导纯洁思想,端正作风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管仲》是出土文献记载管子最集中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简文通过桓公和管仲的问答,谈论"学与不学"、"起事之本"、"从人之道"、"设承立辅"等治学为政思想,这些多为传世文献所未载。简帛文献启示我们应树立通变、动态的研究视角,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考察早期古书文本生成和学派划分。基于此,文章从历时与共时层面,通过与西周金文、传世《管子》、战国竹简、先秦诸子类文献相互比较,系统梳理了《管仲》文本形成之源流,重新审视了《管子》等诸子文献的年代和早期学派的归属等,认为《管仲》文本源起多端,清华简《管仲》属于楚地竹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管仲学派的地域传播和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