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光 《浙江学刊》2002,(2):165-166
本文拟就“以德治国”的内涵以及德与法的关系作些粗浅的探讨。一、传统“德治”理论的内涵与积极作用无庸讳言 ,“德治”主张是历代儒家所提倡的政治理想。如孔子就明确主张实行“德治” ,提出了“为政以德”、“修德以安民”、“道 (导 )之以德 ,齐之以礼”等思想主张 ,要求统治者既要谨修官德 ,又要以道德为主导、以礼义相配合来教育人民。孟子则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主张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和“爱人”、“保民”的“仁政”。汉代的董仲舒主张“王者用德不用刑” ,历代大儒如张载、程颢、程颐、朱熹…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贵和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和”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表现在诸多方面。就国际关系而言,它主张“协和万邦”;就国家治理而言,它期望“政通人和”;就人际关系而言,它要求人们彼此间和睦相亲、和衷共济,认为“和气致祥”;就家庭关系而言,它告诫人们“家和万事兴”;就经营之道而言,它又告诫人们“和气生财”。至于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中国历史上更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中国古人始终认为,因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形成的祥和之气是最美好、最可贵,因而是最值得珍视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德沃金的道德解读——一种宪法解释方法论的进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进学 《浙江学刊》2006,(4):156-162
德沃金的法学理论,不仅是关于权利道德与原则的学说,而且更重要的是关于宪法的道德解读的实践学说。宪法道德解读方法在宪法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沟通与对话的天桥。在德沃金看来,“道德解读”就是一种“解读和实施政治性宪法的特定方法”,其特点:一是它所适用的条款都是具有抽象性的道德原则概念,二是适用方法的最终主体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三是为长期的宪法传统和司法实践所认同;然而,道德解释并非赋予了法官以绝对自由裁量权,它要受到宪法原则和宪法的整体性双重制约。道德解读是德沃金所倡导的一种不同于其他宪法解释方法的新方法,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摩凯恩 《浙江学刊》2002,1(3):31-33
哲学家历来对市场契约的道德性抱怀疑态度 ,认为必需从“外面”引入“高级”的道德而且往往以“社会契约”的形式。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交易公正”理论入手 ,论证市场契约本身具备足够的道德性 ;并且 ,通过考察儒家文化中的类似道德观念 ,说明我们的看法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鸦片战争前后,封建王朝吏治腐败,社会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开明的建封官僚,尚能爱国忧民,力图改革弊政,挽救民族危亡。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良部分哺育的结果。然而,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却窒息了我国传统文化优良部分的蓬勃的生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彻底败落。林则徐的“禁烟”抗英史迹及其归宿,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本文拟就林则徐“禁烟”抗英和他所崇奉的“民本主义”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扬这一主题,探讨“民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使用“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表达对中华国家建设、中华国族建构的主张,体现了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同步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一型中华民族观——李大钊提出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新中华民族”(五四时期)、开放性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明确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新中国”与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互动体现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新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并统合境内各族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全中国”“新中国”为共同地域的国家民族(“国族”)。  相似文献   

8.
寓言中有一大类是反映道德问题的,被称为“道德寓言”。自然,明清寓言和印度寓言中也有一批属于这一类。本文试图通过几组寓言的比较,谈谈中国古人和印度古人在道德观念上的异同。当然,因为我们很难抓住某则中国寓言的作者和某则印度寓言的作者对他们的道德观念作具体比较,而只能对中印古代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道德思想作些对比,所以,这种比较会显得笼统一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一个侧面去深入了解这两大民族的古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的观点提出商榷。指出其对“仁”之本义并非“爱人”的四个依据均不能成立,其提出的“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的定义,由于“理想”涵义的空泛和“人格”超越孔子论“仁”的道德范畴,故包容性大而失当,未能揭示孔子论“仁”之本义。孔子之“仁”,乃个体爱人精神充塞所达之境界,它是爱人原则与人的生命存在的统一,是内在爱人精神与外显人伦事功的统一,是道德追求与道德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法轮功”欺骗群众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它所宣扬的反动道德论。这一理论与它的元神不灭论、反动的宇宙论等相互联系,共同构造了一套混乱、玄虚的歪理邪说,宣扬粗陋的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欺骗、蛊惑了许多人。因此,为了彻底肃清“法轮功”的流毒,我们必须对它的反动道德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一、反动的道德物质论道德是人类理性觉醒的标志,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的确证。具体说来,道德是人类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具体表现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  相似文献   

11.
古籍中出现的“天台”。涉及一些古人的籍贯或地望问题时,一般都把它理解为天台县,此实为大谬。今人所说的“天台”确指今“天台县”,可是古人所说的“天台”,并非确指天台县,而是“台州之通称。”“天台”一名最早见于《内经山纪》。据支道林的《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纪》:‘剡县东南有天台山。’”由于地处东南海隅,交通闭塞,久不为人所知。晋章安(今台州临海)令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揭示了“天台山”命名的奥秘,“顶对三辰,或曰当  相似文献   

12.
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那么,这一系统庞大的道德建设工程应从何人手呢?抓住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官德”(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这个“牛鼻子”,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实乃当务之急。一、“官德”建设刻不容缓(一)领导者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的重要性。领导者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是社会的骨干和中坚,“官德”面貌如何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道德与法律的最大区别是道德不具备强制性,德的光大须依靠社会管理者去弘扬和示范。而领导干部正处于这种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指出:“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神话是艺术家涉取创作灵泉的宝库,而艺术家亦通过创作的媒介为神话的传播沟通渠道, 从表象看,神话颇似荒诞无稽之谈,但就其实质而论,它却包含人对大自然及人类自身深沉的思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流变的探索、解释、畏惧、敬爱;反映了古代人征服自然,征服自我,超越生死的想象、愿望和膜拜。故神话的发生和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思考文艺本质问题的基础。作为观察文艺问题的惟一视角,似乎从未怀疑过它的确切性和正确性,而只是在“生活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反映”上发生争执。随着人们对文艺反映的特殊规定性的寻觅和西方现代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开始对“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视角的惟一性和普遍性发生了怀疑,对认识论文艺学在以往被赋予的涵盖一切文艺现象的“万能”作用提出质疑,对它在以往被赋予的“全方位”的价值提出质疑。面对愈来愈丰富奇幻的文学创作的现象世界和愈来愈频繁激烈的西方哲学及…  相似文献   

15.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16.
中日近代新学“人”范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新学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哲学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哲学的主流。它的实质是反对封建,开启蒙昧。它的表现是抨击封建专制,宣传“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人性平等”;揭露封建愚昧,鼓吹“开启民智”;批判封建体制,实践“三民主义”。其中,“天赋人权”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人的本质的阐述;“人性平等”是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开启民智是从人类文明出发,对人的德智的探  相似文献   

17.
“慈善”是什么意思呢?作为公论,大概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因此,“慈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搞不搞慈善的事,是道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慈善”者,得到自己心灵上的、道德意识上的慰藉与人们的普遍肯定和赞美;不在“慈善”方面做许多事乃至从不参与“慈善”事业者,其道德得分就比较低。法律不可能来规范人们必须“慈善”,然而,道德与法律,从来不是相隔万里而是相邻而居的。  相似文献   

18.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7,23(4):84-86
“信”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范畴之一,真实无妄是其基本内涵,循物无违是它的基本道德要求,恪守“义”是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信”以其特殊的道德功用,在先秦时期为儒家所重视,并在汉代被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释“读”     
《辞海》上对“读”的解释是:读,照文字念诵;阅看,默读。古籍上对“读”字也有一种解释:“读,抽也”(《毛传》)。“抽,犹出也”(《郑笺》)。古人认为“读”有抽绎之意,这个解释我觉得非常之好,道出了读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综观我国的历史,“穷德论”曾长期在道德论域占据主导地位.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再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乃至封建统治者力倡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我们均可看到“穷德论”倡导者的思想轨迹.总之,“为富不仁”、“安贫乐道”成为人们恪守的古训.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推行愚民政策,在自己大谋私利的同时,却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荒谬地鼓吹“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他们把贫困直接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挂钩,宣扬禁欲主义的道德观,可以说将“穷德论”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结果,不但弱化人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