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岱年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理论来源不是单一的,"新气学"或对传统的"守望"这些概括没有全面理解这一理论。本文提出"一个桥梁,三个源头"的新概括:一个桥梁强调张申府在张岱年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启迪作用,三个源头强调文化综合创新论对新唯物论精髓、西方哲学逻辑解析的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中"活的"东西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化主体性之重建主要围绕文化的独立性与主导性两个基本维度而展开,以张岱年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学派和现代新儒家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二者虽都反对"全盘西化",但现代新儒家表现了比较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倾向;张岱年则主张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而实现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体变革。现代新儒家表现出融合中西的开放姿态,但刻意回避马克思主义而以"中体西用"作为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模式,主张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张岱年立足于中西马文化的良性互动,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之"体"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之"体",主张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创造"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民族的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综合创新"论是张岱年长期探索的结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即在张申府的指导下,提出建立一个"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新模式,并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说,在80年代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说"更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视阈下,张岱年先生把哲学史诠释和哲学创新相结合,主张以"析古"态度分疏中国传统哲学的浅层思想与深层奥义。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最早建立了比较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他发扬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价值和人生等优长,反拨西方现代哲学本体论、人生论、价值论的某些偏向。张岱年的哲学实践,对当代中国哲学继续坚持中、西、马思想资源的多样性、面对现实凝练问题意识的创造性、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原则的系统性相结合有着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争,冯友兰与张岱年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具体来说,张岱年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文化问题,主张中国文化的综合创造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冯友兰综合运用了逻辑分析法和唯物史观,驳斥了"全盘西化"论,回避了主义问题,主张在学习科学、工业的同时发扬中国的固有道德。  相似文献   

7.
作为“综合创新”文化观大力阐扬者的方克立先生,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文化体用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他自觉站在综合创新文化观立场上对“中体西用”论及“西体中用”论观点作了中肯的评论,并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从理论建构角度对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作了新的解释发挥,并将其概括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模式。他的这些创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文化综合创新论”——一个新的文化发展模式 前文论述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时,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思想,当作这个体系的总纲.如果从他的文化观来考虑,则这个总纲也就是一粒尚未萌芽的种子.张岱年的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从这粒种子萌生的.……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全书共16章,分为四篇:“哲学思想”“综合创新”“生平著作”“文化访谈”。其中第一、二篇,全面、深入地探讨、阐发张先生哲学思想和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第三篇,结合其生平经历,勾勒出张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形成的脉络。第四篇,以生动的访谈形式,由张先生亲自回答本书作者的提问,全面、准确地表述出他的学术思想。张先生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一)在哲学上。早在20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表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荡涤封建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文化纲领,明确了中国新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并总结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确定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目标,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中国文化事业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对文化强国目标的追求以及繁荣文化的举措,有着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理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三者的相互关系,指出了一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原则和坚持对外开放方针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之路,对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借鉴意义。本文力图梳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以西方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利用好三者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理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方克立先生对张岱年先生倡导的"文化综合创新"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推进,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本方法贯穿于对当前许多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的新气象,由此而形成了"张方学派"。方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构想,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并对创新性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阐释并大力弘扬,是方克立先生深化和发展了的境界或曰深化境界,表现出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从高明到创进的推展;"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或最新境界,在马、中、西三"学"中,蕴含"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方能成大用"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 《河北学刊》2004,24(4):89-92
张岱年的主要学术贡献概括起来说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这一条红线的指导下 ,在中国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研究、文化走向与民族精神研究、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研究这三个层面上 ,产生了六个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哲学史论 ,中国哲学理论 ,综合创新论 ,民族精神论 ,新道德论 ,新价值论。正是由于这六大理论创新 ,使得张岱年成为 2 0世纪中国有独立学术思想体系的大家大师。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比较重要的著作有8部,有重要价值的论文数十篇。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仍处于百家争鸣状态,时限方面以"五四"为基本共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原则,主要有"科学—进步"实践论、"马克思主义指导"论、"结构分析"扬弃论、"理性洗礼"论、"优秀文化特征"论、"统治阶级"论、"文化价值"论等7种观点,基本共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主要有综合创新法、西体中用法、"原""源"整合法、"势差"注入法、返本开新法、"马魂、中体、西用"法、"中西马会通"法等十余种观点,其中综合创新论、马魂中体西用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后,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在应对东西文化与新旧文化问题上,文化激进论与调和论应时而生.激进论者更多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惰性及与西方文化的差距,希望以"开放的文化观念"接纳西方文化,以新代旧.调和论者则批评激进论者对西学不加鉴别,主张接续新旧,调和东西,创造新文化.主张的不同在于:激进论者在文化上追求"理性共识"的一元论,而文化调和论则力图承认文化的多元以达到不同文化的涵化整合,促进新文化的生成.这种分殊体现了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主张上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十分丰富深刻,本文着重论述了鲁迅文化观中关于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传统文化既要澄清和改造,又要"择取"和"承传";对待西方文化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新文化建设重在"立人",在于重塑"民族魂".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鲁迅的这些思想对当前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启迪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融合——评张岱年的新唯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对话的过程中,张岱年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念和范畴"综合创新",成功建构了一个由宇宙论、方法论、知识论和人生论构成的新唯物论哲学体系,较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现实世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对话和融合的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思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信息文化主体的理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秀红 《学术论坛》2004,(5):165-169
以新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信息文化是主体的新境遇它建构了自然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文化平台;构建了新文化时空,"无时间之时间"与"流动空间"成为其表征;整合了传统媒介并促成新媒介文化.新信息文化语境下的主体是真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区域性主体与全球化主体的融合,身体的缺场与心灵的在场交错,主体间性得以扩张.在关于新信息文化主体性的讨论中,存在着悲观论和乐观论两种观点,既要看到主体性张扬的一面,又不能回避其对主体性的异化,应追求主体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多元交互主义"方法是张东荪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也表现了他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多元交互主义"是指将各方面因素及其关系全面考究、统筹兼顾,在诸因素的多元互动,互相作用,关联互动的有机关联系统整体中研究对象;在整体系统之多元交互关联的过程中研究对象.从而表现出思想方法的多元、系统、互动、历时性、生机、平衡、中和和综合的特点.这种思维方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遗产,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中庸精神、大易精神的继承和现代化.本文对张东荪的"多元交互主义"方法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理论渊源和时代贡献,做一个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