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中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受到现代学者质疑,其中儒文化的起源得到深入讨论。历史地看,儒文化的起源和殷商遗民参与制订周礼有关。周礼的制订标志着中国王官文化体系的形成,其特点是将政治大一统的基础建立在宗法伦理之上。周礼蕴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给儒文化以永久的启示。儒道墨法各家中,只有儒家认同周代王官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儒学后来成为与中国传统政治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子一生目的在于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政治措施是“正名”,“正名”是孔子唯心主义的政治路线,恢复周礼的思想保证是贯彻“仁”的原则。孔子认为恢复周礼并不难,只要贵族们主观上有“爱人”的感情,自觉地遵守周礼的规定(“克己复礼”),“仁”的原则就可以实现。因为孔子看到当时带头犯上作乱、杀父弒君的叛乱行为经常发生于统治阶级內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中国礼仪冕服制度的形成时期,周王后的服饰是礼制要求下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制衣之人的专门性及其地位的低下体现了周礼的阶级性;服饰的图案、颜色体现了周礼的等级性;服饰、佩饰的多样性及穿戴场合的规定体现了周礼的复杂性;王后祭服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周礼重祭祀。  相似文献   

4.
《左传》礼制与《周礼》所记相合处共161例,这就很能说明,《周礼》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左传》所反映的时代相去不远,反映的是古礼的真实面貌。《左传》《周礼》当中"禘祭、宗庙祭祀立尸、亳社、雩、赐鬯"是周礼;"饮至、朝会盟祭祀路过山川、烝"是春秋时期的礼。《周礼》与《左传》礼制不合者,有些是后代的变礼,有些是战国、秦时期,诸儒想恢复古礼的附益之文,但这并不能就此否定《周礼》与《左传》不合之礼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考察《左传》,韩宣子说"周礼尽在鲁矣",是在"观书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鲁国较好地保存了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而并非看到了鲁国守礼的事实。事实上,春秋时期鲁国周礼的崩坏情况比大多数国家都严重,周礼亦不在鲁。是以,"周礼在鲁"之论成立的条件应予以二元界定:一指春秋之时鲁国对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况,其实质是"礼书在鲁;"或指春秋之后礼学在鲁国的兴起情况,其实质是"礼学在鲁"。  相似文献   

6.
在《周礼》研究中,刘歆、王莽与《周礼》的关系问题无疑有着重要地位。从现存史料来看,《周礼》显然并非刘歆为了王莽篡权而伪造的著作。但刘歆、王莽对于《周礼》的态度并不相同。刘歆开始对于《周礼》并不重视,因此,在其争立古文经学的时候并未提及《周礼》。到了王莽居摄以后,受到王莽的影响,刘歆才开始重视《周礼》。也就是说,《周礼》虽然由刘歆重新发现,但其真正对历史发生影响却在于王莽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周礼>原名<周官>始见于<史记>;王莽居摄年间出于政治变革需要,改<周官>为<周礼>,<周礼>书名始见于<汉书>,在郑玄作<周礼注>后流行于世,成为全经之正名;<周礼>在王莽居摄年间立为礼经后出现异名<周官经>,始见于<汉书>;唐代初年,<周礼>又有异名<周官礼>.<周官>、<周礼>、<周官经>、<周官礼>书名出现之后,在历代书籍中互见错出,但以<周礼>为正名,<周官>是原名,<周官经>、<周官礼>为异名.  相似文献   

8.
《周礼》是一部关于国家官制设置的专书,虽为战国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周奴隶时代的各种规章制度。《周礼》关于国家赋税有许多具体规定。《周礼》的赋税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有关赋役的各种规定中,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一、重视赋役的征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孙景坛(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210001)《周礼》是中国上古唯一一部关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文献,对汉、唐以来的制度建设有重要影响,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但是,关于《周礼》一书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周礼》中的农民土地分配问题李雪山《周礼》又名《周官》,是研究先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不仅信而有征,而且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制度,书中土地制度方面的史料较多,故本文以《周礼》中的材料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其它文献资料,试对《周礼》中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人们的社会交往是以符号为媒介的象征化行为。周礼是多种传统文化交往符号的统一体,从东周开始衰落。孔子精通周礼,他将周礼中的宗教内容和神秘色彩改造为世俗道德修养,并以正名的形式将礼仪化的符号活动改变为理论符号的思想体系。孔子标榜的仁学是对礼仪行为的重要发展,开了儒家世俗学术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我同古代思想史上,很早就有了国家观念。据考证,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口戈)”字,这是“国”字的最早写法,含有武装保卫人口的意思。《周礼·夏官·量人》则说:“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这里的“国”,意谓地域关系,而按地域划分居民,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如果把《周礼》定为周人的著作,那么至迟在商周时期,人们已有了国家观念。但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它的起因如何?商周时期的人们并没有作出理性的回答,因为其时神权思想的统治妨碍或窒息了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君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的礼学即其法律思想,舍礼学则无其法律思想,而儒家的礼学是在西周礼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我们研究先秦法律思想不能不对周礼的实际状况和儒家礼学与周礼的继承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在以前的研究中,多据儒家的礼论推断周礼,因而对上述问  相似文献   

14.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15.
"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名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被深深的误解。人们多是把它归入政治学的范畴,认为孔子此语表 明了他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而实际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复"不是恢复或返回, 而应当解释为"实践"或"履行"。"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践履礼的规范。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看,他根本不是周礼 的维护者,而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他所提倡的"礼",已远远超越了周礼的藩篱,是在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奠基行为的规 范。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8,(3):111-117
司徒既管理土地,又教化土地上之人民,故被《周礼》称"地官"。《周礼·地官》全面记载了司徒的职掌、属官、地位等。《周礼·地官》"司徒"的职掌与周代司徒职掌的实际情况基本相同;其属官中部分能与周代司徒的属官互相印证;其地位大体与西周后期到春秋初中期司徒的地位相符。《周礼·地官》"司徒"情况的大致可靠表明集中而丰富地记载司徒有关内容的《周礼·地官》基本可信,由此进而认为《周礼》的成书经历了从周初始撰到战国定稿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孔子对作为大夫的季氏动用天子舞乐的批评。传统意见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违背周礼的僭越行为。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异议,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维护周礼的表现”。因此,引起争论。本文认为,传统说法和新解是甲说此而乙谈彼,并不构成矛盾,但具体到《论语·八佾》中孔子所批评的“季氏八佾舞于庭”,则以旧说为是。旧说认为,季氏将八佾舞“于其家庙舞之”,所以认为是违背周礼的僭越行为。汉马融注《论语》本句说:“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  相似文献   

18.
关于《周礼》及周初制度 ,本文观点与结论是 :《周礼》编纂始于始皇焚书前 ,未及完成即遭焚书变故 ,其作者非诸子流裔而是西周中晚期某个宰官或膳夫的后裔 ,其书编纂具有创构、追忆、体认的性质 ;周初旧制新制交叉重叠 ,尚未形成与“卿事寮”平行的“太史僚” ,其僚职司应属天官系统 ,“周公为冢宰摄政” ;《周礼》的创构性质意味着《周礼》的编纂 ,在对“周官”追忆体认的肯定中暗含了对其精神的部分否定 ,因为它突出了制度本身的意义 ,这正是今天的《周礼》研究者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周礼》一书所提到的"六计",是战国时期考课制度的高度总结,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六计"所包含的六项考核指标,展现了战国时期考课制度品行和能力并举而首重品行的特点。从考课的时限而言,《周礼》中的考课不仅有日考、旬考、月考、季考,还有年度考课和三年大考;从考课的对象而言,涉及国家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可以说,《周礼》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整套繁复细密的考课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献和金文材料论证了周代祭祀制度和礼乐制度中贵其质素、返本归朴的现象。周礼实际上是把原始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保留在一些重要的祭祀、礼乐制度中了,所以周代郊祭、大飨、礻龠祭、冠礼、宗庙古乐等礼仪制度实际上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这也反映了周礼的保守性。周礼返本归朴的现象形成了周文化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