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儒道两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政治治理的终极目标,但在如何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却存有明显的分歧:儒家以礼法为本位,主张通过礼法制度来达致社会和谐;道家则以自然法则为本位,认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就是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道两家和谐观的路径选择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厚思想资源。当然,儒道两家的思想弊端也是需要我们摈弃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郭店楚简材料的十四篇儒家著作和四篇道家著作,探讨其中的儒道思想.其儒家思想观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对个人的认识,第二是对社群的认识,第三是对政治的认识,第四是对自然的认识.文章认为郭店楚简儒家思想反映早期道儒两家思想有共同之处,道家的“反儒”性质并不明显,当时可能存在一种综合儒道思想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探讨了宇宙自然、社会政治、人生意义等许多哲学意义上的重大问题.其道家哲学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宇宙论的有关论述,第二是自我修炼的有关论述,第三是政治思想的有关论述.郭店楚简道家思想反映早期道儒两家思想有共同之处,道家的“反儒”性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造自我人格的重要参照.从人格塑造的导向来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倡导自然人格,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崇尚社会人格.对现代社会而言,二者仍是构建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仝瑞 《殷都学刊》2007,(2):144-148
儒家、道家都主张性善论。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基于关注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和如何协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以及都主张人性是善的两个方面。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儒家是站在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其理论注重务实性;而道家更注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其理论玄远而富于辩证法。二是儒家以仁、义、礼、智为人性内容,认为培养这四端就能达到至善境界;道家认为人类的善就是按其本性生活,倡导"归根复命",知足养性。由此出发,儒家、道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儒家、道家互补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家所重视的自然人本主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和教育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研究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7.
孟庆耘 《理论界》2005,(7):143-144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缺一的,但有所偏重是每一思想文化的特色,正如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家与道家,两千多年以来满足了中国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翼,儒家的礼教和社会等级思想与道家的返归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肯定感官的自然本性方面,道家与儒家都承认"自然之眼",又主张对肉体性感官进行节制和约束.儒家的视觉思想浸润在政治道德的价值氛围中,感知外界、体认自我的自然之眼转化为提升道德、净化伦理的社会之眼.儒家的"感官伦理"强调以人格修养和礼教规范来调整、限制和引导感官欲求,使它们符合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道家转向内在,将自然之眼转为内视之眼,从"道"这个处在自然现实之外的最高存在去观照肉体感官,耳目被去肉体化,获得精神性的意蕴."明"被道家用来指向内在,耳目在"自闻"、"自见"中摆脱肉体性的存在,成为指认道的意象式表述.  相似文献   

9.
儒家"贵和"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仁"、"礼"、"中庸"等,其精髓是"和不弃争",既强调和谐与合作精神,又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造就和睦的人际关系有过促进作用.在当代,儒家"贵和"思想可为人际关系和谐提供智力支撑,为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模式提供借鉴,其以和济争、协和竞争思想为构建和谐世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主张人要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比较冷静且具有反思精神。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融整合特性。本文分圆融整合系统观和与道合一生命观两部分论述道家和合思想的内容、特点及现代意义。第一部分概述其辩证和谐与宇宙合一的系统思想及现代方法论意义;第二部分概述其与道自然合一的生命状态及境界观,为现代人解决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心灵的矛盾提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儒家和谐思想的渊源和体系,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评价其现代功能与历史局限,以期对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代湘 《中州学刊》2004,(4):150-153
儒学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两家的人生态度各有得失.在中国传统社会,两家并非完全隔绝,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外儒内道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基于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和主要内容的分析指出,科学地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付启元 《南京社会科学》2015,(3):134-139,156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平思想。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儒、道、墨三家学说之中。儒家讲王道仁政,注重人伦秩序;道家讲无为不争,主张用道安治天下;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倡导非攻备御。中国传统和平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整体平衡与和谐,有明显的道德主义倾向。和平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今天发展和平学,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黄雪丽 《理论界》2012,(6):83-85
心理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心理保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因素,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他提出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等宝贵思想,为现代人构建和谐心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对构建和谐心灵与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审视目前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偏重儒家.和谐"思想的总结.而忽视道家和谐思想资jl募的思考,这一特点虽然与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走向相一致,但不能无视.因为,儒家不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而且是个人中心主义的典型.即使有.和谐"的思想,也主要侧重于人类社会的和谐,面这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和谐思想.因此,单纯推重儒家的思想资源.不能对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起到有益的作用.相对于此,只有道家提倡的和谐,才是科学意义上的和谐,它以宇宙为视野.以万物为审视的对泉,既包含人与万物之闻和谐的方面,也合有人际之同协和的层次,这不仅对建立科学合理的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而且对寻找解决今天的环境生态危机和建立真正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也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社会思想之分歧 ,可以用要不要仁与义的社会生活原则来概括。将儒家所述“大道之行”的时代说成是孔子的一种理想是不对的。老子孔子都讲到法自然和无为的政治 ,其具体旨趋虽大不相同 ,但又都包含了反对苛政 ,强调统治者道德在政治中的决定作用的意义 ;韩非则极力推崇权势和法律刑罚及权术的作用 ,这种学说在实践上导致了秦的暴政的发生。在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上 ,儒道法三家都认为控制人的欲望乃提高德智修养的起点。文章主要就老子、孔子及韩非之学谈一下先秦道家、儒家及法家思想之异同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